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

三角形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在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中实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三角形》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

  《三角形》教学反思1

  《三角形》一章第一节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昨晚学生进行了预习,这节课是在提问概念和做题中完成的。课本上三角形线段间的关系是这样说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在基训上出现了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这样需要补充“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

  后面我又补充了几道关于应用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今天因状态不佳课堂效果并不很好。今天又阅完了上章的测试题,十班的学生和九班学生有较大差距,下午杨冬和高丹又给我送来了英语的测试成绩,我看了大吃一惊,有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竟然不及格,英语老师因家中有事,可能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但变化幅度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接受。我把那十几位同学叫出教室外一一谈了谈,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今天比较累,如果批评学生可能话会说重了,静下心来,气生不得。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课堂的效率。今天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参与程度统计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每天上课举手发言情况做好纪录,不知效果如何,能否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拭目以待。

  《三角形》教学反思2

  学校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直在探索用导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针对导学提示的设计,我认为最难把握的是导学手段的应用。因为教材的编排采用了“压缩”的技巧,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对教学知识进行“解压”,让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恢复生活性。如果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教材理解不深,吃不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会遇到问题,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些教学内容在教材上的显示非常简单,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自学教材,学生因没有学习的抓手只能是浪费时间。所以需要教师设计导学内容,而导学内容设计的难易深浅又是最难把握的,在操作上还有一定的难度。

  进入《三角形》一单元的学习,在学习前两课时时,认真翻阅了教材和教参之后,发现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一些概念的教学,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依托教材上的内容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精讲的形式进行展示总结,由此设计了两节课的教学思路:

  (1)出示学习目标;

  (2)出示学法指导,指明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时间;

  (3)学生对照目标和学法指导进行自学;

  (4)小组内依据每个目标的学习进行交流;

  (5)全班汇报并进行评价补充,老师适时的进行追问和精讲;

  (6)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内容的背诵;

  (7)练习巩固。

  两节课的内容按相同的思路讲下来,感觉总体效果不错,教学得很顺利,学生发言很主动。反思两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有学生可学的知识,针对每个问题,学生通过勾一勾、读一读、画一画的方法能找到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汇报。

  (2)学生能说能讲的教师不讲,通过生生的纠正补充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想法。学生没涉及到的问题由教师质疑,学生讨论回答,并利用幻灯片演示或精讲突破重点。例如:三角形的定义中把“围成”改为“组成”行不行?三角形最多有几条高,是不是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等等。

  (3)学生的讲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板演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给三角形画高、给三角形命名,学生结合自己的图去讲解相关内容,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后表达出学习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4)课堂中对其他同学问题的补充和质疑,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每次回答的加分评价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5)根据目标进行自学,并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指向,而且也容易反馈检测。但由于时间有限,在有些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和汇报的时间有些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和全班交流当中做得还不到位,有些细节的处理还欠考虑。

  两节课的教学还算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相比而言学生的课堂表现活跃,主动。反思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自学。当我们真正想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时,会发现原来不是学生不愿意去学习,而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我们教师不是领着告诉学生怎么走到终点,而是先为学生铺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并在不同的区域内设置难易适当的关卡,给学生准备工具教给他操作的方法,等待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接近终点。课堂教学不是靠教师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实现的,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