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

生活教学总结 篇1

  本学期,我从事一年级一班到五班的《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担任一年级十班的护送路队、课间操配班等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活动内容。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教学活动注重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体现“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教学活动体现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活动中探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接下来举几个工作中的小例子:

  (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一年级小朋友需要的帮助很多。

  比如,在第一个活动主题中,与学生探索课程表的记录方法,有的学生已经会写汉字,有的学生会用拼音记录,还有的学生用图画记录。但是,有个别学生理解起来会特别困难,他不会写汉字,也不会写拼音,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不懂用图画来代替汉字或拼音等,需要老师亲自示范。于是,我在制作了汉字的电子版课程表的基础上,又板书拼音、图画的课程表,这样学生们都不再感到困难了。由此,我感到一年级小朋友需要的帮助不只是言语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他人多从行动中去指导,与他们共同实践。

  (二)在活动过程中,为了把活动课上得生动有趣,我把故事、儿歌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是“我上学了”。围绕“我上学了”,开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上学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学校的一天。在“上学去”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我跟学生学习了儿歌“上学”,内容是:再见,幼儿园!从现在起,我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休息吧,小汽车!休息吧,小飞机!背着妈妈买的书包,带着爸爸送的铅笔,我向学校走去。爸爸、妈妈再见!等我放学回来,给您俩带来学校的好消息。”坐在安静的教室里,我不贪玩儿,不淘气。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各科练习。老师说:“学习可不像吃蛋糕。一定得刻苦努力!”通过儿歌,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角色的变化,明白自己现在是一名小学生了,需要专心听讲等等。还讲授了《增广贤文》一书中“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多读书的好处,激励学生读书的信心。

  (三)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是“我上学了”。

  围绕“我上学了”,开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上学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学校的一天。“在学校的一天”的主题活动又分设了三课时,分别是上课了、下课了、放学了。在“下课了”的活动过程中,给同学们讲述了《开心果跳跳虎》的故事,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就好比跳跳虎,他们喜欢做运动,可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玩耍不是比力气、比输赢,重要的是让伙伴们快乐,快乐的人有朋友。

  (四)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是“上学路上”。

  围绕“上学路上”,开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看看时间、好好走路、平安回家。“看看时间”的主题活动中,巧用儿歌“他为何又迟到”把教材19页的情境呈现给孩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效地触动孩子内心的思考,起到预防纠正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作用。

  附儿歌:他为何又迟到

  公鸡喔喔叫,太阳挂树梢,

  被窝里躺着张小宝,原来他还在睡大觉。

  擦牙擦擦眼,伸呀伸伸腰,

  磨磨蹭蹭起床了,哎呀呀,今天时间又不早。

  被子里寻衣服,床底下找风帽,

  鞋刚穿上又脱掉,袜子在桌上对他笑。

  洗脸顾不上,早饭没吃饱,

  抓了一个大馒头,推开房门往外跑。

  跑呀跑,跑呀跑,吓得鸡飞狗又跳,

  跑到半路又回来,哎!原来忘记拿书包。

  二、在护送路队等工作方面。

  本学期我负责护送的路队是一年级十班的小朋友,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六十几个学生,竟然有四十多个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路队中。这种情形成了路队管理的一个难点。开始,我让同学们站成三列,实行奖励红星的办法组织管理路队。因为部分一年级的家长会站在路边等待孩子,所以排成三队走到人行道上的时候会显得比较拥挤。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越来越熟悉之后,把学生的路队由三列变成两列。结果学生有时候不好好地走,由于路队太长,出现管前面后面乱,管后面前面乱的’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好路队呢?一时间路队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思来想去,我决定把四十几个孩子分成四个小组,每五行十个人一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路队长记录学生走路队的情况,并由表现好的学生轮流举队旗等。自从路队管理实行小组化,同学们遵守纪律的意识增强了,路队纪律明显好转。

生活教学总结 篇2

  一、学期目标

 本人承担了三(1)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矗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生活教学总结 篇3

  思品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2、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3、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生活教学总结 篇4

  这学期本人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份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中,我尽心尽职,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教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学生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有关生活教学总结4篇】相关文章:

1.有关生活教学总结3篇

2.生活教学总结3篇

3.生活教学总结4篇

4.生活教学总结5篇

5.生活教学总结7篇

6.生活教学总结8篇

7.生活教学总结三篇

8.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9.关于生活教学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