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民间工艺品制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间工艺品制作》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特色,着重掌握泥塑和布偶的特点,学会一种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学生加深对民间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成立民俗工作室的活动,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以及手工制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民间工艺的独到魅力,体会乡土文化蕴含的艺术气息,养成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泥玩具和布玩具的审美情趣,学会蚕猫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制作的民间工艺玩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掌握至少两种民间工艺玩具的制作方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陶泥、水粉颜料与绘画工具、清漆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具对比,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变形金刚、芭比娃娃、四驱赛车等现代玩具,询问学生这些玩具的玩法,然后提问学生知道哪些传统玩具,然后大屏幕展示坐虎、泥泥狗、兔儿爷、布老虎等民间工艺,再次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民间工艺玩具该怎么玩。

  教师总结:民间工艺一向以特有的风姿招人喜爱,憨态可掬的造型、鲜亮绚丽的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都显示着民间美术蓬勃的生命力,这节课就通过亲手制作一件泥玩具,共同体会民间工艺的乐趣,从而导入课题。

  活动二:启发思考,引导分析

  (一)泥玩具欣赏

  多媒体展示《母子猴》《穆桂英挂帅》,请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件泥塑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母子猴》塑造了抽象的猴子形象,造型夸张,全身以黑色为底,用红绿黄白等民间配色的线条大胆描绘,对比强烈,整体呈现出古拙、神秘的韵味。而《穆桂英挂帅》则利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穆桂英手托令旗,挂帅出征的场景,造型生动细致,色彩借鉴戏曲形象,细腻精致,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二)布玩具欣赏

  多媒体展示《堆花猴》《挂饰》,请学生仔细观察,再思考这两件布玩具又有哪些艺术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堆花猴》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只头戴帽子,身披彩花的小猴子,正在咧嘴盯着手里的桃子,一副馋涎欲滴又机警可爱的模样。《挂饰》用蓝印花布和红色搭配,呈现单纯质朴的.风格,寓意吉庆富裕,别有一番江南韵致。

  (三)总结特点

  请学生结合刚才欣赏泥玩具和布玩具的过程,讨论总结泥玩具和布玩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泥玩具带着泥土味道的芬芳,蕴含着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纯度高、对比强的用色和淳朴率真的造型,造就出异常动人的视觉效果;布玩具则更多地体现出民间妇女的审美情趣,在布料上加缀许多装饰来增加布玩具的美,常用手法有补花、盘花、刺绣、缝缀纽扣、珠子、铃铛等。

  (四)联系家乡

  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典型的民间工艺玩具作品,结合这节课欣赏的内容,看看这些民间工艺又体现出怎样的艺术特色。

  活动三:示范制作,创意设计

  (一)教师选取泥塑蚕猫示范

  1.用加工好的泥巴捏塑出蚕猫的基本形。

  2.捏塑出蚕猫的脸部基本特征。

  3.用砂纸打磨后,用白色水粉将全身涂抹均匀,干后用中黄色水粉均匀涂底色。

  4.完成通身纹样的绘制,颜色干后,用清漆或鸡蛋清为作品上光。

  5.向学生展示作品,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设计制作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成立自己的民俗工作室,设计制作一组泥塑蚕猫。(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自主展示,师生评议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作品的主要特色。

  2.其他学生欣赏交流,从造型、色彩、乡土气息等角度,畅谈自己对于这些蚕猫的感受。

  3.教师总结评议。

  活动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一)学生汇报总结

  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和乡土情怀,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二)开放实践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阅更多的民间工艺的资料,并尝试制作其他种类的民间玩具,如兔儿爷、花鱼等。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民间工艺品制作》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民间工艺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民间工艺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民间工艺品制作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民间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选择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泥塑等)进行深入学习。

  学习民间工艺品的基本制作材料和工具。

  掌握民间工艺品的基本制作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对象

  适合中小学生及手工艺爱好者。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述、解释、举例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步骤和技巧。

  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民间工艺品,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民间工艺品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制作材料和工具。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或手工艺制作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音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民间工艺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

  知识讲解(10分钟):

  详细介绍所选民间工艺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讲解制作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演示制作(10分钟):

  教师现场演示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制作步骤和技巧。

  邀请学生上台体验部分制作环节,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

  实践操作(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制作技巧。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布置课后作业,如继续完善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等。

  七、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

  结果性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评价其对民间工艺品制作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