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简介:

本书是对时间这一至关重要问题的几乎百科全书式的探究。 1922年4月6日,在法国哲学学会由知识分子促成了爱因斯坦柏格森的一场会面,结果两人之间爆发了尖锐的争论。柏格森认为相对论更适用于认识论的范畴,时间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加以理解;他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嫁接在科学上的形而上学,不是科学。爱因斯坦则针锋相对地回应说哲学家的时间并不存在,在物理学家的时间之外最多只有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

争论过去几个月后,爱因斯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法则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柏格森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写作了《绵延与同时性》,他的哲学生涯也因这场争论而焕发了第二春,并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然而他们对时间问题的看法从未达成和解,分歧贯穿余生,而且影响深远。

这场争论的背景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由来已久的分野与交锋。伴随着相对论的提出及其所引发的世界性影响,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让这种传统的争锋变得更加尖锐。本书就是对这场争论及其余波的精密梳理和精彩反思,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证明了关于时间之谜的争论是如何改变了精神的历史进程,堪称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思想认知简史。

柏格森在争论中的名言是:爱因斯坦先生,我们比你更像爱因斯坦。

相对论一出,爱因斯坦受到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广泛关注,他很多时候被视作一位思想家,而不仅仅是物理学家。但爱因斯坦并不领情,在时间问题上,当柏格森试图将相对论与哲学并轨的时候,爱因斯坦毫不客气地将哲学排除在外。

而时间向来是哲学家们热衷于攻陷的堡垒。没有了关于时间的话语权,他们该怎么办?

柏格森对时间的理解,毫无疑问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怎会甘于被爱因斯坦逐出时间的论坛?

这场交锋作为一个事件,显然是逻辑的必然;所有有趣的、令人意外的事情都随之发生了。打开这本书,这两位在不同领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并以其头脑深远地影响了我们所生活其中的世界的人物,会竞相告诉你更多你之前所不了解的东西。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摘录:

村上春树在其著名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一幕直白的性描写的高潮部分援引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早年的柏格森:“纯粹的现在是一种无法把握的过去吞噬未来的前进过程。实际上,所有的感觉都已经是回忆。”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目录:

导言
第一部 论争
第一章 不合时宜
第二章 “比爱因斯坦更爱因斯坦”
第三章 科学还是哲学?

第二部 人们
第四章 双生子悖论
第五章 柏格森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六章 值得一提?
第七章 柏格森与洛仑兹的通信
第八章 柏格森与迈克尔逊
第九章 争论的蔓延
第十章 巴黎归来
第十一章 两个月之后
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
第十三章 直接后果
第十四章 想象中的对话
第十五章 “完整的”时间
第十六章 春天
第十七章 教会
第十八章 普遍时间的终结
第十九章 量子力学

第三部 事物
第二十章 事物
第二十一章 时钟和手表
第二十二章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
第二十三章 原子和分子
第二十四章 爱因斯坦的可逆转的电影
第二十五章 柏格森的电影:失控
第二十六章 微生物和幽灵
第二十七章 一个新观点:记录设备

第四部 词语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最后的评论
第二十九章 爱因斯坦最后的思想
结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