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

  •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2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

      (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

      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

      (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

      (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2+20和-100×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2-1

      (3)y=2×3-3×2 (4)y=5×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四)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则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当自变量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60叫做这个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1)――――(2)―――――

      (3)――――(4)――――――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业:习题13.2A组2、3、5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 ―3+(―5)=

      ―3+(+5)=

      2、-(-2)= -[-(+23)]=,+[-(-2)]=

      3、2012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

      (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

      (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

      (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P.24例1 计算:

      (1) 0-(-3.18)(2)(-10)-(-6)(3)-

      解:(1)0-(-3.18)=0+3.18=3.18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P.241、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P.27习题1.4A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

      а比а+2小 。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 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请同学们类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的含义。仔细阅读课本中”全等”符号表示的要求。

      二、导入新课

      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DEF;将△ABC沿BC翻折180°得到△DBC;将△ABC旋转180°得△AED。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得出:△ABC≌△DEF,△ABC≌△DBC,△ABC≌△AED。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问题:△OCA≌△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形重合?

      将△OCA翻折可以使△OCA与△OBD重合。因为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所以C和B重合,A和D重合。

      ∠C=∠B;∠A=∠D;∠AOC=∠DOB。AC=DB;OA=OD;OC=OB。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解:对应角为∠BAE和∠CAD。

      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

      [例3]已知如图△ABC≌△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由学生讨论完成)

      借鉴例2的方法,可以发现∠A=∠A,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说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做法二:沿A与BC、DE交点O的连线将△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ADE重合。这时就可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1。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性质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从运动角度看

      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五、作业

      课本习题1

      课后作业:《新课堂》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 ―3+(―5)=

      ―3+(+5)=

      2、-(-2)= -[-(+23)]=,+[-(-2)]=

      3、2012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P.24例1 计算:

      (1) 0-(-3.18)(2)(-10)-(-6)(3)-

      解:(1)0-(-3.18)=0+3.18=3.18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P.241、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P.27习题1.4A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

      а比а+2小 。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 0。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

      (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①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

      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提问:

      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

      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答案】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

      eq o(sup7(,图(1)) ,图(2))

      (2)如图,若∠AOD= 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案】

      1.都不存在对顶角.

      2.(1)对顶角,邻补角.

      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

      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

      (2)垂直.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

      ∴ ∠1=∠2.

      又 ∠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2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七、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 有呀,有呀,设计!(45条黄金设计法则,270件设计案例,纵览潮流日系设计)

    有呀,有呀,设计!(45条黄金设计法则,270件设计案例,纵览潮流日系设计)

    好看的设计那么多,要如何学习才能一网打尽?《有呀,有呀,设计!》挖掘那些会让你不假思索地感叹:“有呀,有呀,我以前确实见过!”的优秀版式设计背后的45个黄金法则,并用可爱的短语为它们命名。书中包含270个案例分析,展现不同设计法则的应用与搭配。就用这些说着说着就能记住的设计口诀来创造你的最佳作品吧!

  • 黄金构图

    黄金构图

    本书正是从黄金比构图法切入,运用各种各样堪称“完美”的构图范例,介绍设计的技巧与要点。毋庸置疑的是,设计绝非“随随便便”为之,如果依据“构图法则”设计,就会快速打造出美观且平衡性强的设计作品。设计不是凭感觉,它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果你懂得这一点,你的设计会更加出色。本书中出现的6种最强构图。 只要掌握了这个最强构图,就不会对布局感到迷茫了。 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功能性的、效果好的设计。3步就可以做出最强构图,做出最适合的平面设计作品。同时可以轻松地设计出功能性强、效果鲜明的作品。 内容特点: 01 6大最强构图美学原则,解决设计第一难题 02 。近百个世界级案例,带你领略顶尖设计师的构图智慧。 。模块化学习,轻松掌握构图基础知识。 。六大经典原则,让你的设计瞬间提升档次。 。黄金比例精髓,创造视觉和谐之美。   03 日本知名设计团队倾力打造,平面设计畅销书作者印慈江久多衣又一力作。 04 34个可使用的黄金比例版面模块,AI/PNG皆可以重复使用。

  •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互联网,培养对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2、能够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陷阱具有分辨能力。

      3、知道网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网络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难点:

      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家猜一猜,目前我国有多少网民?人们利用网络在做什么?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

      其中,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娱乐方式;

      8.12亿人网购、4. 69亿人叫外卖,全民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3.25亿人使用在线、2.39亿人使用在线医疗,在线公共服务进一步便利民众。

      10-19岁年龄段网民对在线教育的使用率最高,达48.5%。

      可见,我国网民规模空前盛大,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世界。

      (二)互动探究:

      1、网络如何丰富日常生活?

      2、网络怎样推动社会进步?

      3、网络的消极作用?

      4、怎样正确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

      (三)展示点评:

      1、(1)由古今通信方式发生的变化引出“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提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过去烽火狼烟的传递内容少、速度慢的局限到现在手机、电脑的自由传递和方便迅捷。

      互联网出现后,知识和信息不再受介质的束缚,只要有人愿意将它们在互联网上共享,知识和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中自由传递。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电脑和手机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内容原来越多,信息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实现了海量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

      (2)从联系方式看,网络出现前后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得出“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由原来的面对面交流到现在的网络视频通话,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交流互动,甚至还可以和远在地球之外的神舟飞船上的人互动。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3)由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得出“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求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总结:网络如何丰富日常生活?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1)由互联网+给经济带来了什么得出“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由网络问政得出“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政府开通网络渠道有利于有关部门了解民意,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播放视频:李子柒为什么会火到国外

      出示图片:马晓东对疫情健康码行程码的贡献

      得出“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了新平台”。

      总结:网络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创建新的平台。

      3、网络有哪些弊端?(消极影响)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歪曲事实、误导大众,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4、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进步。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网络的弊端P15-16①②③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四)实践拓展:

      1.当前,一些人通过网络买卖个人信息、诈骗、侵犯隐私、散步谣言甚至人身攻击,不仅危害了国家信息安全,影响了社会安定,也给公众造成了巨大困扰,这些人也因此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②网络具有消极作用

      ③网络交往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④对网络敬而远之,避免受到网络的困扰和危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目前,WIFI陷阱有两种:一是“设套”,主要是在宾馆、饭店、咖啡等公共场所搭建免费WIFI,记录用户在网上进行的所有操作;二是“进攻”,主要针对家庭WIFI,若WIFI密码密度不高,黑客破解WIFI,就可能对用户电脑进行远程控制。这警示我们在使用网络时要( )

      ①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公开个人信息

      ②拒绝使用WIFI,避免受到侵害

      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④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中学生陈某经常彻夜上网玩游戏,导致精神萎靡。后在老师帮助下,摆脱了游戏的诱惑利用网络学习网页制作,并在市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说明()

      A.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B.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不应上网

      C.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

      D.网络丰富了日常生活

      4、物联网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智能建筑方面,通过感应技术,建筑物内照明灯能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实现节能,建筑物的运作状况也能通过物联网及时发送给管理者。上述材料说明网络()

      A.为经济发展注人新的活力

      B.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C.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

      D.为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5、14岁的小彤由于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一天,愤怒的父亲把网线扯断,小彤就像疯了一样,将电脑屏幕砸得粉碎,还以“离家出走”来威胁父母不要干涉他的爱好。材料表明()

      A.网络信息纷繁多样而且鱼龙混杂

      B.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C.网络对未成年人来说弊大于利

      D.沉迷于网络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五、板书设计:

      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网络改变世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是把双刃剑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网络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和信息筛选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遵守网络规则的责任意识,理性利用互联网,做网络生活的主人;辨析网络信息的真伪与美丑,善用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正向价值。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经验,对网购、社交软件等较为熟悉,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沉迷于网络。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学会合理利用网络。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情景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活动设计:用“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作为引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发明及其共同特点。

      教师讲解:解释“新四大发明”的评选背景及网络在其中的作用,引出课题《网络改变世界》。

      环节二:新课讲授

      1.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活动一:信息交流小调查

      小组内进行小调查,统计大家查阅资料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原因。

      教师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海量,共享资源增多,促进了信息获取和传递的便捷性。

      活动二:时光穿梭机

      展示不同时期人们交往方式的图片(书信、固定电话、BB机、智能手机、QQ、微信等),引导学生思考交往方式的变化。

      讨论:为何从“地球无限大”变为“地球村”?网络如何打破时空限制?

      活动三:网购体验分享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网购经历及支付方式的变化,讨论移动支付如何改变购物模式。

      2.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分析:展示三则关于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材料(如双十一交易额增长、网络问政、文化产业发展等)。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讨论网络对社会的具体影响。

      学生汇报: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网络在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环节三:辨析网络利弊

      案例分析:展示网络谣言、网络陷阱等负面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网络信息的真伪与美丑。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避免网络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媒介素养。

      教师总结: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趋利避害。

      环节四:学以致用

      情景模拟:设置网络使用场景(如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等),让学生分组模拟并讨论如何合理使用网络。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模拟成果,分享使用网络的经验和心得。

      五、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关于“我眼中的.网络世界”的小论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网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提出合理利用网络的建议。

      搜集并整理近期网络热点事件,分析其背后的网络力量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案例、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媒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控制好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网络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

      了解网络交往的优势及网络陷阱的类型。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培养学生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网络发展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网络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增强课堂互动性。

      情景教学法:模拟网络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网络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网络改变生活的视频,如《接入支付宝,高铁上也能叫外卖》等,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便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互联网的便利,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授

      环节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活动一:信息交流小调查

      小组内进行小调查,统计大家查阅资料的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感受网络使信息交流和传递变得快捷。

      活动二:古今通讯对比

      展示古今通讯方式的图片,如书信、BB机、智能手机等,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教师总结: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活动三:网络应用实例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利用网络进行购物、学习、娱乐等活动的’经历。

      教师总结: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环节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活动一:经济生活中的网络

      展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例子,如“互联网+吃饭”(美团、饿了么)、“互联网+集市”(淘宝、京东)等。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的新活力。

      活动二:利用网络参与政治

      介绍网络问政的概念,展示公民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例。

      教师总结: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活动三:网络与文化传播

      讨论网络如何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三:网络是把双刃剑

      活动一:故事探究――网络陷阱

      展示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利用网络犯罪和沉迷网络等现象的图片或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可能带来的危害。

      活动二:手机控现象讨论

      讨论沉迷手机的现象及其危害。

      教师总结:沉迷网络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侵犯个人隐私。

      3. 课堂总结

      总结网络给生活和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

      强调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学会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调查身边人的网络使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的小论文或报告。

      五、板书设计

      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1. 信息交流快捷

      2. 交往方式多样

      3. 生活便利多彩

      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1. 经济发展新活力

      2. 民主政治进步

      3. 文化传播创新

      三、网络是把双刃剑

      1. 积极作用与不利影响

      2. 识别网络陷阱

      3. 合理利用网络

      六、教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在信息传播、经济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识别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网络如何改变世界,包括信息传播、经济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

      难点: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及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防范网络风险。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网络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网络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围绕特定主题,鼓励学生自由交流观点。

      角色扮演法:模拟网络场景,加深学生对网络使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组对比图片或视频,如传统购物与网络购物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网络改变世界》。

      (二)新知讲授

      网络的基本概念

      简要介绍网络的发展历程、定义及类型。

      网络改变信息传播

      案例分析:选取重大新闻事件,展示网络如何快速、广泛地传播信息。

      讨论:网络传播信息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促进经济发展

      讲解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概念,展示网络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

      案例分析: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

      网络影响社会交往

      分析网络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

      小组讨论:网络社交的.利与弊。

      网络助力文化传承

      介绍数字博物馆、在线教育等网络文化平台,展示网络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

      (三)网络双刃剑

      网络带来的挑战

      分析网络谣言、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网络问题。

      讨论:如何防范网络风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强调负责任地使用网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四)巩固练习

      小组辩论: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情景模拟:模拟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等场景,检验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网络世界,同时保持警惕,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六)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题为《我眼中的网络世界》的小论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网络的利与弊,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注一个网络热点事件,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评论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对世界的改变,同时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关注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认识网络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理解网络的两面性,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正确的网络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认识到网络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提高使用网络的自控力以及网络媒介素养。

      三、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导入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网络对生活的改变,以及网络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网络使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讲授法:教师结合实例,对网络的利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

      PPT课件

      相关视频材料

      小组讨论题目和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热身活动:请学生上黑板参与分类归纳常见的APP(如QQ、微信、淘宝等),并分享自己使用这些APP的体验。

      教师总结: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网络到底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网络改变世界》。

      (二)新课讲授

      1.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三组热点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是否关注过这些事件,并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归纳: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活动二:分组讨论“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并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3. 网络是把双刃剑

      活动三:展示网络陷阱的案例(如电信诈骗、网络谣言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识别并避免这些陷阱。

      教师讲解:网络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我们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网络危害。

      (三)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针对网络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如沉迷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等),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的两面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四)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网络改变世界”的小论文或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网络对生活的积极影响和潜在危害。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网络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基本功能。

      掌握网络在信息传递、人际交往、生活便利、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理解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良莠不齐、沉迷网络、隐私泄露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网络改变世界的具体表现。

      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思辨和判断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既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又警惕其潜在的风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理解网络的两面性。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网络改变世界的.具体案例。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网络影响的认识和体验。

      情景模拟:设置特定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网络带来的便利和风险。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讲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网络改变世界的视频或展示一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设疑导入:提出问题,如“你知道网络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授

      板块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活动一:信息交流小调查

      小组内进行小调查,了解大家查阅资料、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网络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活动二:交往方式变迁展示

      展示从古至今交往方式的变迁图片(书信、固定电话、智能手机等),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如何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教师小结: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的多样化和便捷化。

      活动三:网络生活体验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利用网络进行购物、学习、娱乐等活动的经历,感受网络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板块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活动一:互联网+案例分析

      展示“互联网+”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如网购、远程医疗、电子政务、文化传播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如何体现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教师小结:

      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提高文化传播速度和科技创新效率。

      板块三:网络是把双刃剑

      活动一:网络陷阱探究

      展示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沉迷网络等案例图片或视频。

      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危害及如何防范。

      教师小结: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需要提高辨别能力。

      沉迷网络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合理安排时间。

      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需要增强保护意识。

      3. 巩固提升

      小组讨论:围绕“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维导图绘制:邀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网络改变世界的各个方面。

      4. 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调查身边人(家人、朋友等)的网络使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书面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网络改变世界”的小论文或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网络改变世界的认识是否全面深入。

      2、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 一图搞定股权合伙

    一图搞定股权合伙

    20年资深股权设计专家,打造全流程股权合伙体系。用一张地图、八种思维,轻松完成股权合伙顶层设计,搞定股权难题。附赠超大《创业股权合伙地图》、300+页独家股权知识PPT。

    ……………………

    ◎ 编辑推荐

    1.20年资深股权设计专家实战经验总结,手把手帮助读者塑造股权思维,实操股权设计。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资深的行业专家。其中李寒冰在管理咨询行业深耕近20年,已为数百家控股集团、上市公司、中小创业公司提供落地性强的管理咨询服务,也作为投资人参与过众多创业项目,具备深厚的管理知识和股权设计经验。因此本书在内容上比一般的市场书更深度、更优质、更系统。

    2.作者提出了独特的全流程《创业股权合伙地图》和系统认知模型,讲透股权合伙的本质。本书紧扣股权合伙主题,将股权合伙设计与企业战略、组织、薪酬、考核、人才培养等模块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从头到尾进行股权合伙设计的思路与操作方法,并将其归纳为一张《创业股权合伙地图》和八种设计思维,帮助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在竞争激励的创业浪潮中更科学、更高效地获得合伙人资源,解决股权难题。

    3.理论清晰,实操性强。作者在长期实战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实际案例和实战经验,因此本书内容以指导股权实战为目的,在每一章都总结、归纳了近百个的股权合伙案例,如京东、雷士照明等公司股权案例,并通过深刻、有针对性地分析,为读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股权实战合伙实战指导,是一本系统、实用性极强的股权合伙设计指南。

    四种推荐阅读方式,快速掌握股权合伙核心知识。本书在用大量篇幅讲透股权合伙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推荐了四种不同的阅读方式,通过设置《创业股权合伙地图》视觉导图、章节小结、划线关键句,帮助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时间和应用场景分别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高效收获股权合伙核心知识。

    ……………………

    ◎ 内容简介

    股权合伙到底是什么?如何寻找最有利的合伙人?如何与合伙人合理地分钱、分权?如何处理与合伙人的矛盾?股权问题错综复杂,设计一套量身定制的股权合伙机制是每一位创业者和管理者都关心的问题。

    本书作者根据20余年的管理咨询经验,对股权合伙设计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分章解读八种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股权合伙思维方式,回答了股权合伙的三个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带领读者从顶层建立股权合伙的系统知识地图。提供大量实操案例与干货的同时,本书进一步阐明了企业如何通过股权方案与战略、组织、薪酬、考核、人才培养等模块协同,全面提升组织的效能和效率。帮助读者从全局认识股权合伙的内在逻辑,快速搞定股权合伙顶层设计,轻松完成思维认知方式升级。

  • 设计心理学4

    设计心理学4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实战篇》内容简介:我们迫切渴望成功,我们更加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努力就能办成事,也没有人仅仅靠个人努力就能成大事。如果你以为自己“谁也不认识”,那将来就真的“谁也不认识了。”你相信什么,就会怎么成长。《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实战篇》通过分享真实有用的案例,和实实在在有效的指导,助你一技傍身之后,做大局,巧设计,通人情——让好人帮你成就好事,坏人也至少不会坏你的事。

    这样,所有人都不是你的障碍,而是成就你的资源。

  • 网页设计那些事儿

    网页设计那些事儿

    网页设计那些事儿是一本说设计的书,也是一本说沟通和方法的书。

    网页设计那些事儿从实际出发,内容涵盖网页设计从业者在生活、工作、设计方面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扰,网页设计那些事儿以另一种设计的视角,反思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提高设计效率的方法与经验;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如何以专业的态度,用设计的方式去解决商业问题。

    网页设计那些事儿适合任何层次的网页设计师阅读。

  • 篮球教学设计

    篮球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篮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篮球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内容

      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二、教学分析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最终把球送入固定篮圈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篮球赛攻防频繁,技术动作多样,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运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这一教材在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保健》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本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篮球运动的第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球、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 的能力,巩固提高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本节难点重点

      1.重点:运球–准确的手型及按拍球的部位、力量。

      2.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及传接球的准确性快速能力。

      3.难点:运球–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

      4.双手胸前传接球–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熟悉球性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2.运球:高低交替运球,两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原地和行进间的运球练习。

      3.抢运球:要求: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对抗练习,然后进行分组“抢运球”对抗练习。

      4.四人一球一组,行进间运球后传球、接球后运球。

      要求:运球和传球,接球和运球要相互衔接好、顺,逆方向都要练习。目的是利用运球和传接球动作有机紧密衔接,快而连贯,更进一步提高传接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5.三人传接球,一人抢断球

      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进攻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善于隐藏自己的传球意图,以及运球假动作新式单个战术行动与提高传接球技术相结合。要求:无球队员跑动、接应要积极,防守队员要密切注意传球队员的’行动,抢断、封堵要积极。

      6.连续传接球(接龙)比赛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放松活动

      1、慢跑放松法:慢跑3–4分钟,能较全面的促进肌体恢复,既能缓解大腿肌肉的紧张状态,又能恢复肌肉弹性。

      2、徒手放松法:用轻松的不费力的徒手操来放松肌肉,并使人体由激烈的运动状态逐渐过度到安静状态。

      3、按摩放松法:学生自己或相互间用某些按摩手法来达到放松的目的。

      4、深呼吸放松法:学生人为的加深呼吸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同时可配上轻松的走步和缓慢的上肢伸展扩胸动作。

      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第二十、三十五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55%,运动负荷为中等稍上。

      教学评价: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心理特点,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在教学比赛中同学们积极投身与篮球运动之中,学生们在篮球场上得到快乐,获得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才智。

      篮球教学设计 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依据。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在教学中通过之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了解运球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运球在篮球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好篮球的一项必备技术,是在掌握原地运球动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动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球能力,把学练活动和积极、愉快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丰富的想象力,模仿能力,表现欲望强,勇于展示自己。学生对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及了解,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很浓,因此,我注意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注重学生在运球时运球高度和运球时的节奏的掌握。但他们对于运球的技术基础不是太好,学生在练习运球时动作太随便,因此形成运球时动作不规范,不协调及控制球的能力较差的状态。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的基本动作方法,掌握运球时的按拍球动作技术。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协调、灵敏、下肢力量等素质,不断提高行进间运球的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品质,并在学习中体验运动乐趣。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究教学法、示范法和游戏教学法。

      1、探究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协作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学习,并思考、分析、归纳形成自己正确的动作,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针对性引导和小结,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2、示范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并示范,这些示范有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使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生动的直接经验,便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3、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4、自学法: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篮球教学设计 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按照水平四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场地设施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设计;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个别差异,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学中充分发昏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求知欲强!尤其男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女生若显羞涩,不愿剧烈运动!同时,此阶段学生又是很容易出现浮躁的心情,缺乏耐心和恒心,这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堂课之前80%以上学生能够在我威胁情况下完成高手运球和三步上篮的技术。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学习态度认真主动学习意识较强,学生之间技术掌握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科采用分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三、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运动表现形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同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好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树立坚持不懈的顽强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观念。本课以高手运球三步上篮作为主要内容,运球上篮技术作为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组合,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相对交易掌握,趣味性强,有利于发展学生球性和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和自信心,为后继的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本课根据教材特点、课程水平目标以及学生的的身心特点指定一下几个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95%以上的同学能够说出V字运球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运球上篮技术的重要性及影响V字运球上篮的关键影响因素(节奏变化、重心移动)。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认真学习、反复练习,教师的指导使7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无威胁条件下(慢速/快速根据学生差异)顺利连贯地完成(单向)V字运球上篮动作。

      (3)情感目标: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球及上篮的步伐节奏变化和重心移动变化的掌握。

      难点:从高手运球到三步上篮的衔接协调一致的掌握。

      重难点解决方案:通过教师诱导教学、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分层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在学生反复练习和学习中掌握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引导启发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放手学生思考、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1分钟)

      基本部分:

      1、准备练习:高手运球折返跑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的运球方式和速度

      2、V字运球上篮学习

      ①学生自由复习三步上篮;

      ②导入内容,教师完整示范讲解;

      ③学生依次三分线(中线)(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出发地)运球做三步上篮动作,球不出手,教师观察指导纠错;

      ④学生(三分线)中线后运球上篮练习,球出手,教师观察指导纠错;

      ⑤学生V字运球上篮练习,教师观察指导纠错,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掌握情况选择是否进行折返练习,教师仔细观察知道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

      3、结束部分:常规集合课堂总结评价师生再见

      八、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2个;

      2、篮球6只

      九、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对学生表情、神态、技术动作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掌握程度。

      本堂课主要一学生的联系为主,练习密度控制在40%以上。

      学生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最高心率不超过180次/每分,预计平均心率为:135次/分左右。

      篮球教学设计 4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从课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一切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挖掘潜能,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实践体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课中启用语言激励、导优扶差,关注差异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集体精神、合作创新意识,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具有极高的竞技价值,也具有很好的健身、娱乐和欣赏价值。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对发展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阶段选用篮球这一运动项目,目的是以篮球为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以学习篮球技战术为手段,使学生通过篮球活动锻炼身体,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满足健身、娱乐和休闲的需要。持球交叉步突破是篮球运动重要的.进攻技术,是个人摆脱防守的重要手段,同时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把其作为重要内容对高中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持球突破能力,提高控制球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程度。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高一年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和展示自我,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据了解该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高、认知能力也较强,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对篮球有了一定的基础,希望在篮球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高一学生生长发育已趋于稳定,心理上日趋成熟,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能力、敢于挑战困难、参与竞争的良好品质,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同学们熟练掌握篮球的持球突破技术动作,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使学生在适度的个性张扬和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持球交叉步突破的动作要领,能学会运用交叉步突破的动作方法和练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90%学生能够完成蹬跨、转体探肩、蹬地加速的技术动作,60%左右的学生能掌握探肩与放推球、加速的时机。30%的学生能在实践中初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养学生奋发面上的品质以及合作竞争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蹬跨、转体探肩、蹬地运球加速

      难点:探肩与放推球时机的掌握。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解示范法、集体学练法、分解练习、分组练习法。

      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采用,观察法、尝试法、问题法、团队合作学习法、相互评价法等。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练习当中。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老师问: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有几种突破对手的方法?

      学生很自信地答:通过运球交叉步,假动作等运球方法突破对手。老师:那么持球突破需不需要一定的技术呢?

      学生:需要。

      老师:当然,持球突破技术在篮球比赛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篮球基本技术―交叉步突破技术》。

      (二)展开部分

      1、教师介绍投篮技术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进行教学、学生看、学、思考、互动提问,强调持球突破技术具有时间、空间、稳定性三个条件。

      2、从NBA比赛,教师引出现代篮球运动对投篮的要求,指出当前篮球技术发展特点。从NBA球星迈克尔・乔丹到勒布朗・詹姆斯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教师利用NBA篮球比赛中球星所选择的持球交叉步突破对手得分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看、学、思考、答疑;或教师示范学生判断。

      3、教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投篮方式。

      (1)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

      (2)行进间双手低手上篮;

      教学方法:每小组学生代表边示范边讲解,学生看、学、思考;或教师示范学生判断;学生自评、互评;采用鼓励法、激励法。

      4、教师讲解交叉步突破的技术要求、篮训练的要求等:如上篮近距离突破突出一个“快”字,重视突破后的行进间的单手肩上投篮。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法、暗示法、激励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创设的学习情境。

      5、现场操作实践

      安排每个小组,引导学生跟教师一起做有(无)球模拟练习、展示;最后教师纠错并予以评价,或者采取学生互相评价,纠错,以积极性评价、鼓励性评价为主。

      (三)结束部分

      老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了

      学生:了解了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的基本技术。

      老师:想不想老师在体育课上传授你们更多突破对手的方啊?

      学生:想!要!

      最后在教师的表扬和掌声中结束了本次课的教学。

      十、课外作业

      (1)请阐述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动作易犯的错误有哪些?

      (2)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运用时机有哪些?

      十二、教学反思

      本次室外实践课我为提供学生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利用NBA球星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本课的内容;通过现场的练习,学生的心被激活了,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师生互动不仅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更可喜的是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在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但在成功的背后也存在了不足之处:实践课在时间上掌握得还不是很好,课堂中有个别学生表现的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敢兴趣呢?还是认为没必要学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探讨。

      篮球教学设计 5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运动技能目标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练习中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

      自然跑和爬行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体能,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培养了果敢、机敏、顽强等心理品质,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为后续学习其他运动项目奠定重要基础。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一的学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在观察时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缺乏顺序性。其神经系统发展较快,兴奋和抑制的机能有所增强,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较明显,并且运动系统中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收缩功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在教学中要多变换练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改进50米×8往返跑技术动作并进行教学比赛;进一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投篮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耐久跑的能力,以及增强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灵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脚蹬地方法正确,跑动动作和呼吸有节奏;一瞄篮,二蹬伸,三翻拨。

      【难点】

      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以及完成动作时全身协调用力。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观察评价法、游戏法

      学法:探究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然后我运用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体育常识。

      【教学意图】

      教师利用导入的形式进行课题的引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队列队形练习:原地踏步走、立定

      【教学意图】

      促进学生由下课状态转变为上课状态的过渡,并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队列练习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课准备。

      (二)准备部分

      1、模仿劳动操

      方法:全班同学在教师带领下,模仿农民劳作时的动作进行热身活动。

      2、辅助性练习:

      (1)正、侧压腿。

      (2)活动膝关节。

      (3)活动踝腕关节。

      【教学意图】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热身活动,不仅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大关节灵活性,也为新授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篮球教学设计 6

      一、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快速反映能力,锻炼幼儿打篮球的敏捷度。

      2、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集体主义感。

      3、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二、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自主的跑,跳,并能参加一些基本的体育活动,传球这个游戏很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手脚并用,达到全身的协调运动。在游戏中能获得很大的乐趣,它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强化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动作的协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篮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带领幼儿慢跑一圈,做简单的热身动作。

      1、导入游戏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做个传球游戏,好不好?(幼儿回答,好)看老师怎么传,教师和一名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观看。

      教师首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过程,第一种玩法把幼儿分成两队站好不动,两队的排头各拿一个球,当老师发出命令后,拿球的幼儿快速的把球传给下一名幼儿,(可以从头上传,腿下传或者侧身传),以此类推,看哪一个队最先传完为胜。

      第二种玩法把幼儿分成两队站在起点站立,教师发出口令后有每对的排头将球传给下一名幼儿,自己快速的站到队尾,以此类推,按照一定的路线移动,看哪一个队最先传完为胜。

      注意事项在传球的.过程中,幼儿的间隔距离要适当,相邻幼儿要互相配合,避免落地,幼儿要注意安全。

      2、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站成两队四排,每组的第一个幼儿发一篮球。

      3、开始游戏幼儿准备好以后,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两个游戏轮流尝试进行……

      4、活动结束,对表现好的小组成员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做及时总结活动反思传球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养成了守规则好习惯,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篮球教学设计 7

      一、教学内容:

      篮球同侧步持球突破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同侧步持球突破技术的应用方法与时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同侧步持球突破的技术动作,并能够合理运用以及发展学生的判断、灵敏、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团队协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蹬跨、转体探肩和中枢脚蹬地之间的连贯和快速摆脱和超越对手。

      教学难点:持球放球与中枢脚脚步的`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体委集合整队,清点人数,检查服装,引入(在打球过程中同学们都很喜欢突破对手,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项突破技术)新授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活动

      1.能量梯简单步法(分组进行比赛)

      2.球性练习

      (三)基本部分

      1.两人一组体验在比赛中如何突破对手。(强调注意安全)思考用什么步伐突破,找同学回答并演示。

      2.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授课内容:篮球同侧步突破。(带出交叉步突破简单说明)并提出问题:同侧步突破包括几个环节?以右侧突破,左右脚移动顺序及放球顺序?上身肩部动作?

      3.教师做示范(以右侧突破为例),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动作要点(一跨(降重心)二放三蹬地转肩四加速),然后分解动作右脚同侧跨步、放球、左侧脚跟上三个步骤进行练习(让学生思考能否改变练习顺序以加深对中枢脚的理解)。

      4.徒手练习初步形成直观表象。教师喊口令1、2,喊“1”时跨右脚摸脚尖(代替放球),喊“2”时蹬左脚转肩。教师做示范,学生跟做,逐渐加速口令,连贯动作练习。

      5.分组有球练习,小组互相纠错,教师纠错。

      6.学生分小组展示,教师评价。(鼓励为主)

      7.小组间比赛同侧步持球突破过杆,小组先完成队伍为赢。(初中生心理特点:竞争性)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呼吸放松练习。

      2.课后小结,师生再见。

      3.归还器材。

      五、教学负荷

      练习强度:125~135次/分

      练习密度:35%~45%

      篮球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篮球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NBA比赛全球推广,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看到高水平的比赛,学生对学习篮球技术充满兴趣。初中学生好动、好学,模仿力强,兴趣广泛,并且每班都有体育骨干能力较强的同学,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目标:建立学生控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运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与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及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单元的教学内容。运球是水平四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篮球运动的基础,其内容简单、趣味、实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行进间变向―侧身探肩快、加速突然的技能,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突破上下肢协调和控制支配球这一技术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比赛与练习中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与热身

      篮球变向的徒手脚步练习、复习原地高、低运球、左右手交替运球、体侧前后运球。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及控制球的能力,重点体验原地不同运球方式,手近球的不同部分。通过专项准备活动,即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实践与体验

      学生成四列横队集合,首先教师完整动作示范,讲解体前运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结构、技术要求和对发展人体各项素质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并安排如下练习:

      a、两人一球体前运球过人:教师完整动作示范,学生进行多次模仿和练习。体验完整动作技术。

      b、一人一球分解动作:教师把完整动作分解左、右手交替练习(弱势手先行,弱势手练习的`时间要长于强势手),体验拍球不同部分,教师重点反复示范,学生熟悉练习。

      c、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通过行进间慢速练习到快速的练习,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双手传接球的道理。通过教师设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体验、练习,在体验过程中探究出正确动作的方法。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分析。让学生对比自己,引起注意,改正错误。通过学生反复讨论―体验―练习,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目标。练习中我突出要求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和谐互助的精神。

      d、游戏教学练习

      通过《小鱼网》游戏教学的练习让学生在娱乐中锻炼身体动作的灵敏性和灵活性。使学生体验到就感,激发其比赛热情,同时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与团队精神。

      3、调节与评价

      a、男、女学生分别组成两个圆周线上,踏着音乐节拍放松肢体,放飞心灵。

      b、学生谈练习感想,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收回器材。

      五、教学困难分析

      教学重点:动作连贯,蹬跨有力,传接球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及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组教学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慢动作练习,观察同伴间动作并加以分析技术动作要领,进而主动去模仿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篮球教学设计 9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90%以上学生了解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等知识。

      2、技能目标:使7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篮球变速运球的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习内容

      1、篮球变速运球

      2、游戏:运球接力

      四、教材分析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手腕控球

      2.难点:全身协调发力控制球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

      1、课的开始与准备部分

      本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的心理与生理准备,因此,我设计了课堂常规、篮球常识、慢跑热身和篮球操。

      2、课的基本部分

      a、“篮球运球”是基础教学,作为教材体系中“篮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点是“手腕控球”。通过教师示范、讲解。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灵敏、协调等素质。

      b、组织教法: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数相等,在指定的.区域练习,练习时由体育小组长指挥,通过配乐来提高学生运球的积极性,掌握节奏,体验手感,通过降低难度来吸引学生参与,消除部分女生对篮球的恐惧感。教师巡回辅导,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小组长可以对本组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只对小组评价,不评价个人。

      C、通过运球接力比赛,巩固提高前面学习的变速运球,使本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

      3、课的结束部分

      a、通过意念、冥想、抖动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目的。

      b、教师总结本节课,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c、教与学法:在教师的口令的指挥下,伴着轻音乐,模仿教师做各种放松的动作,调整呼吸。学生认真模仿,尽量让自己全身得到放松,呼吸节奏趋于平稳。

      七、课的特色与创新

      1、 “小组互助”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2、游戏“运球接力”、篮球操的设计紧扣课的目标,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热身和导入课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场地:根据课的内容统一设计布置场地。

      器材:篮球40个,录音机1台。

      练习密度预测:32~35%,平均心率:115次/分。

      篮球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改进50米×8往返跑技术动作并进行教学比赛;进一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耐久跑的能力,以及增强上肢力量和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脚蹬地方法正确,跑动动作和呼吸有节奏;一瞄篮,二蹬伸,三翻拨。

      【难点】

      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以及完成动作时全身协调用力。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体育常识。

      2.队列队形练习:原地踏步走、立定。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6分钟)

      1.热身游戏:不要让他拍到你

      【游戏方法】在一块较平整的场地内,学生自由散开,自己努力去拍击他人,同时还要避免被其他人拍到。

      2.复习棍棒操5~8节

      3.肩、腰、膝、腕、踝关节绕环。

      4.正、侧压腿。

      (三)基本部分(28分钟)

      1.50米×8往返跑(16分钟)

      【动作方法】起跑后,加速跑20~30米(并不是最快速度的跑),然后进行有节奏、深呼吸的途中跑(速度平稳),离终点约30~50米时,加大摆臂速度、上体前倾角度稍大、迈开大步,奋力冲过终点线。

      【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进行匀速跑200米~300米,体会脚着地动作(1~2次)。

      (2)原地慢跑150~200米,体会呼吸节奏。两(三)步一呼,两(三)步一吸。

      (3)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组练习(2人一组)。

      (4)学生两人一组进行50米×8往返跑比赛(1次)。

      (5)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评价。

      2.原地双手胸前投篮(12分钟)

      【动作方法】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有脚跟提起,重心稍前移;投篮时,两眼瞄准篮圈,两臂随着腿的蹬伸用力向前上方伸出,大拇指稍用力,手掌稍向外翻,使球出手后产生后旋先前飞行,两手用力要均匀,全身动作协调一致。

      【教学步骤】

      (1)带领学生集体复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要领。

      (2)学生分散进行练习。

      (3)召集学生、指名学生展示,进行评价(1~2次)。

      (4)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攻破炮塔”比赛,教师巡视并用语言提示学生动作要领。

      (5)请学生参与裁判工作。

      (6)召集、统计成绩,评价比赛情况。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游戏: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

      【组织方法】教师用语言形容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学生边“呜呜”的学风声边做动作,东摇西晃或用手拍打身体(4~6)。

      2.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秒表、田径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六、课后反思:

      (略)

      篮球教学设计 11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经验、习惯养成、能力培养统筹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形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以自学自练的时间和表演的平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去尝试、去感受、去创造,体会不同的乐趣。

      二、教材选择

      根据高中男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要求,从兴趣出发,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协调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展现同学的青春活力,并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习篮球技术中的行进间上篮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

      1、身体预热部分:以篮球活动为主体,并通过游戏对抗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技能部分:学习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技术,重点解决该技术中的持球时机、步法等,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3、恢复心律部分及评价:采用结合篮球的一些练习,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放松。

      四、教学特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篮球专项活动和有对抗性质的持球游戏活动,再加以教师语言的调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学生自主:在学习技能部分,分为六个小组,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平台。

      3、分层次教学进行提高:设立提高组,使学生中接受能力比较强的能够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部分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课前预计

      全课练习密度预计:45±2% 平均心率:135±5次/分

      60%以上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 30%的学生能够进行提高难度练习并运用到教学比赛当中。

      篮球教学设计 1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锻炼腰腹部肌肉和脚步肌肉,培养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2.通过活动的完成,体验成功的感觉,并进一步树立自信心。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5.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皮球若干,海绵垫子若干,网兜四个,筐子四个,竹梯四把,轮胎四个。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夹球入场。

      2.快乐玩球。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球,并提醒幼儿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找好朋友一起玩。要动动脑筋,怎样和别人玩得不一样。

      3.请部分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其他幼儿给予掌声鼓励。

      幼儿合作玩的项目有:

      (1)螃蟹运粮:两两相对,用胸部或背部合作夹球运粮。

      (2)海豚玩球:两两面对面站好,两臂伸直,两手相牵,掌心朝上,皮球放在相握的掌心里,让球来回滚向自己及对方的胸前。

      (3)刺猬翻跟头:两人抓住网两端的两个角,皮球在中间,既可以滚,也可以抛接。

      (4)儿歌:大皮球,真顽皮,滚到东,滚到西,好像快乐的小刺猬。

      4.出示“夹球投篮”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会玩吗?试试看。

      5.幼儿尝试夹球投篮,摸索投篮方法。

      幼儿分散,尝试夹球投篮。教师注意观察并用积极的语言给予鼓励。请一两名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给予鼓励。

      教师示范并总结:这个方法叫“夹球投篮”。首先,我们坐到垫子上,把球牢牢地夹在两只脚的中间;然后躺下,用两手撑地,伸直腿和脚,抬高过头顶,收紧小肚子,尽量往下压;最后在玩具筐的上方松脚,让球落进筐里,这样就成功了。

      6.自由练习夹球投篮的动作,教师着重鼓励胆子小的幼儿,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师:你们想不想再试试?这次要请你们伸直双腿,收紧小腹,动作优美地把球投进筐。

      7.小组竞赛“小松鼠运松果”。

      师:大家练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请小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自由组合成三队,每队六名小朋友,分别站到红、黄、绿点的后面。

      师:冬天快到了,小松鼠们忙着运松果(边说边示范),第一个小松鼠夹着松果跳过小水沟,翻过山坡(竹梯),再用夹球投篮的.方式,把松果投进了家,然后原路返回,接着,第二个小松鼠出发。最后,我们比一比,哪一队的小松鼠家里的松果最多。

      教师夸奖小朋友:虽然我们的小松鼠,有的高一点,有的矮一点,有的胖一点,有的瘦一点,但大家都坚持到底,勇敢地完成了任务,你们都是最棒的!

      8.放松游戏:雪人融化。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活动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大班幼儿最喜欢的球类运动为突破口,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成功体验,实现了真正的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我非常关注个性内向、动作不太协调的幼儿,试图通过个别指导、赏识、鼓励等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尝试“夹球投篮”的时候,有个小男孩遇到了困难,我越鼓励他越紧张,越着急越投不进。于是,我放弃了预设教案,改变策略,请小朋友来帮助他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他体验了成功。看着小男孩一蹦一跳地回到座位,大家都觉得好开心。在以后的活动里,小朋友们更加积极勇敢,充满自信。“小松鼠运松果”的游戏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老师的点评“你们都是最棒的”给了幼儿积极的肯定,幼儿由衷的欢呼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玩球”。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积极的求知态度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篮球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内容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要点,80%的同学在练习、比赛中能够正确运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练习与分组竞赛等方法,发展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勤奋刻苦、团结合作,热爱体育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投篮时的手型、手指拨球及出手角度。

      2、难点:肘关节外展和全身由下到上的协调发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及安排见习生。

      导入:同学们,在篮球赛场上,运动员是怎么得分的?对,就是投篮,投篮是篮球比赛当中唯一的得分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投篮方式当中最基础的一种,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要求做到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10分钟)

      1、击掌接力跑游戏

      方法:全班学生分为2组,每组同学分成两队分别相距30米的线后站立,听到口令后,2组同学的第一个同学向前跑完30米,与下一位同学击掌后,本名同学再出发,如此依次循环,率先跑完的小组获胜。

      2、配乐韵律操

      肩部绕环运动、伸展运动、腹背运动、正压腿、侧压腿

      3、专门性准备活动

      原地拍球操、左右手换球运动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示范

      2、提问:投篮时手臂和腿是怎样的.姿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列蹲下

      3、讲解:

      身体姿势,屈膝,重心落在两脚掌上,右手五指自然分开,左手扶球左侧,手臂呈三个90°。投篮时蹬地,抬肘,食指、中指发力将球投出。

      4、练习:

      (1)原地无球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体操队形

      (2)进行对墙投篮练习

      组织教学:两组在球场墙边依次投球

      (3)先进行手指向上拨球练习,再两人一组相互投球练习

      组织教学:体操队形、两人相对站立

      (4)完整的投篮练习

      组织教学:分两组分别在两个篮筐进行投篮

      (5)比赛环节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选出小组代表进行投篮比赛。

      (四)结束部分(2分钟)

      1、放松活动

      2、教师小结

      3、宣布下课

      4、师生再见

      5、值日生回收器材

      五、场地地材

      录音机1台、篮球场、篮球30个

      六、教学预设

      练习密度为:35―40%;平均心率: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七、扩展资料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一些易错点和纠正方法:

      1、单手持球不稳

      原因:手指没有充分分开,手接触球的面积小或掌心接触,或是手腕后翻不够。

      纠正方法:多做各种接球或拿球后的持球动作,固定持球位置,注意上举翻腕托球。

      2、持球或出球时肘关节外展

      原因:动作要领不明确或持球于头的侧后方。

      纠正方法:肘关节内靠。

      3、投篮时用力不协调

      原因:蹬地和伸臂用力脱节,经常臂伸至一半又停顿,然后再做向前的压臂投篮动作。

      纠正方法:徒手做快速蹬地、伸臂动作,并要求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

      4、手腕前屈不充分,用手指前屈代替手腕前屈

      原因:对手腕前屈动作不理解。

      纠正方法:讲清手腕前屈的作用,多做徒手和持球时的手腕前屈练习。

      5、球在空中飞行不后旋

      原因:手腕前屈、手指拔球的时机掌握不好,或手腕前屈不充分。

      纠正方法:反复练习压腕、拔球动作,掌握屈腕和拔球的时机。

      6、抛物线太低

      原因:前后脚距离太远,重心过度前倾,以及肘关节没有抬起,或球没有通过指端拔出。

      纠正方法:投篮时以肩关节为轴抬肘伸臂,多做徒手或持球模仿练习。

      篮球教学设计 14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地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角度,重视学生健康三维观的培养,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目标是力求靠近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大胆设计以多种游戏贯穿于教学中,旨在“玩中练,玩中表现,玩中指导,玩中提高”。

      二、教材内容的确立的分析

      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由于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技术中基本动作之一,也是初学者较为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传接技术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以游戏贯穿全课,从准备部分的活力球操到结束部分的自编放松操,体现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特色。本课还采用了三自教学方法:自选内容;自选方法;自定目标。放手让学生亲自体验,不断总结及时评价,培养兴趣。

      1、课的准备部分:

      为了提高同学们做操的积极性,让他们尝试编操的乐趣,课前让他们搜集资料分组编操,教师加以指导帮助,组合成一套适合同学们的’球操。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感情的融洽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为进行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心理准备。

      2、课的基本部分:

      (1)尝试性进行无限制的教学游戏,学生积极性提高。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一旦出现失败或不尽人意的地方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想解决问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师利用提供学习方案等手段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空间,游戏教学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由浅入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学生在宽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练习体会,揭示正确的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接着教师根据不同层次以及学生不同的需求提出多种学习方案,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形成较为正确的动作以后各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也可以自定游戏规则及自定目标。前提当然是要课前培养好体育骨干,在游戏练习中不断巩固加强动作准确形成。

      (3)“活动篮筐”对抗赛则更注重体现篮球运动激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为原地胸前双手传接球过渡到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过过渡的铺垫。

      (4)身体素质练习游戏化,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素质为主。跳长绳是同学们喜欢的项目,加入传接球的内容更具趣味性、娱乐性。同时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3、课的结束部分

      采用自创放松球操,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达到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目的。最后学生自评本课的感受及收获,教师点评。

      篮球教学设计 15

      活动目标

      1.开展系列拍篮球活动,使幼儿喜欢拍篮球.提高拍篮球的技能。

      2.在活动中渗透小班数学教育内容,发展幼儿一一对应、点数、比多少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材料与相关环境设计

      球若干。记录个人拍球次数所需要的小笑脸若干,记录图表。创设主题墙饰DD《快来拍球吧!》,其中包含了幼儿拍球练习的照片。幼儿的个人拍球记录,集体的拍球汇总。

      活动准备

      教师应该在开展拍球活动前对本班幼儿进行一次拍球能力的前测,了解幼儿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指导策略做准备。

      活动过程

      1、活动的引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游戏的形式,或者在观察到本班有幼儿开始关注时引出拍球活动。

      2、教师和幼儿一起尝试拍皮球,以了解孩子拍球的现有水平

      根据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决定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于是,我们先对每个幼儿进行了初测,并按照幼儿的.不同水平和体能达标的标准划分了四个层次。

      层次一,不会拍球的幼儿有7人,占班级总数的24%。他们基本上没有建立拍球的概念,就是把球往地上一扔,根本没有想到要伸手拍球。还有的幼儿受到手眼协调能力的限制拍不到球。

      层次二,不连贯地拍一两个球的幼儿有12人,占班级总数的41%。球弹起来后,幼儿在拍球的时候总是不知道怎样控制手的力度,不是把球拍高,球跑了,就是拍得太轻,球弹不起来。

      层次三,能连续拍5个以内的幼儿有6人,占班级总数的2l鬈。本层次的幼儿掌握了拍球的基本技能,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同伴干扰,或是自身对技能掌握得还不牢固等,不能很好地把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层次四。能连续拍球5个以上的幼儿有4人,占班级总数的14%。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拍球的技能,有的甚至能够连续拍三四十个。

      3、调整难度。分层指导

      层次一:请两个会拍球的小朋友表演。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拍球的方法DD皮球落在地上以后,马上用手找到皮球,用力地拍,小皮球就会不停地跳起来。

      (在反复练习中,虽然该层次的幼儿还没有掌握拍球的技巧,但是已开始具备了拍球的意识,完成了最初的拍球动作,这在他们原有基础上是一大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对于手眼协调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手把手地和他们一起拍球,告诉他们眼要看着球弹起来的方向,手也要往那儿伸。为了迅速地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在教室的活动区域中可同时投放练习手眼协调的玩具。)

      层次二:进行拍球动作的分解。先让孩子们把球用力扔在地上,在球上弹的时候尝试用手接住球。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使幼儿感受球的上弹,掌握上弹的距离。在看到幼儿能够比较熟练地接住上弹的球以后。教师提示幼儿不再用手接球,尝试用手掌拍球。

  • 走进交互设计

    走进交互设计

    《走进交互设计》立足设计专业背景,旨在面向交互设计初学者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读者,以通俗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介绍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工业设计等其他学科的区别与交汇,从确定设计目标与可用性目标、进行目标用户调研、分析调研数据与制订设计准则,直至概念设计等流程阐述交互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欧洲最新交互产品研发实例,从情境、概念、科技、服务、创新、体验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合理运用交互设计的知识与方法。读者对象: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师生,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从业者。Q群:300656696

  • 室内设计实战指南(工艺、材料篇)

    室内设计实战指南(工艺、材料篇)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在室内设计行业第一线的实战经验编制而成,是为室内设计师群体量身定制的工艺与材料系统性专业读物。

    书中图文并茂,由浅入深的介绍了每个设计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六大知识系统。分别是装饰材料知识,施工工艺知识,建筑结构知识,消防规范知识,水电设计知识,暖通设计知识,设计通识知识。从室内设计师自身的专业出发,系统性的囊括了与其设计工作开展密切相关的实操专业技能。

    各个篇幅通过浅显易懂的实战方法论解读,配合相关专业图纸,现场实景图片以及相关实战案例的讲解。让读者能够彻底了解如何通过抽象理论加实践案例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同时,各个内容模块的设计架构都是由概念诠释,读图识图,工艺节点,施工流程,质量通病这几大方面系统性的为读者构建起室内设计师的知识框架。有了该知识框架后,为读者后续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迭代做好“地基式”的准备,让学习效率更高,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的初衷。

  • 情感与设计

    情感与设计

    情感变化无常、难以持久,但却构成了我们的日常体验,主导着我们的决策。如何将个性与情感化因素融入设计,从而提高用户参与度、忠诚度及满意度呢?本书内容紧扣“4W1H”来探讨情感化设计的要素及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现实例证来阐述情感化设计在产品、界面、应用等诸多设计领域内的运用,同时还介绍了A.C.T模型,一种有意触发情感反应的设计架构。

    本书主要内容:

    情感化设计如何改善用户与产品的关系

    深入探讨心理学中的情感概念,更好地了解情感。

    注意力对情感化设计的影响

    情感化设计的几种重要模型

    行业领导者专访及重点案例分析

    行业推荐

  • 设计与你有关

    设计与你有关

    在今天,设计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命运,从领导人个人气质到企业内部文化,再到最后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无一不浸透着设计的气息。

    设计无疑是一门门槛很高的科目,对大多数企业家来讲,如何选择设计公司、支付费用、评价成果物和设计的流程等问题着实令人头疼。

    本书即是一个职业设计师/企业管理者用企业的视角,为读者讲述设计在商业中的种种。

  • 关于设计的思考

    关于设计的思考

    这是一部平面设计的重要著作,于1970年问世。本书在保罗·兰德事业巅峰时期写就,明确表达了他的先驱性观点,即所有设计广告、印刷或者工业设计应该无缝结合“美和实用”。

    好的设计,兰德主张是通过视觉形式简明地表达概念——在最好的情况下,升华寻常之物。

    这一版本逐字逐句保留了兰德1947 年的最初发表的文章以及他在1970 年对文字和图片及意象做出的修订,文本按照最初始的字体,版式风格,资料来源和脚注、图注和前言也使用原版的形式。唯一现代性的让步,是一个新的版权页、目录、知名的设计师兼批评家麦克·贝鲁特撰写了前言,以及基于可读性考虑的微小风格改动。在今天看来这本经典著作一如从前,是卓越设计价值永恒性的确实证明。

  • 家居设计解剖书

    家居设计解剖书

    如果你是正在研读住宅设计的学生——

    《家居设计解剖书》介绍日本当下流行的住宅, 分析基地应用方式与如何决定开口方位,提供基础的建筑概念。之后再深入介绍房屋外观和外围,中庭、花园如何融入住宅规划。不仅是住宅设计,在任何领域的训练都是从基本开始入门。在住宅设计入门方面,本书绝对是个很好的帮手。

    如果你是开始从事住宅设计专业的设计师——

    本书也是写给对设计热心,但有时候可能误入歧途,让问题复杂化结果乱成一片的设计师,促使他们可以回归设计的本质。书中娓娓道来,如果与业主沟通,如果做有效率的装修计划,如果打造受业主欢迎的住宅设计。总之先回到设计的起点,对于空间、装置或目的、意义等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再思考一次吧。

    如果你是正打算建造住宅的房屋主人——

    如果你正着手建造房子,现在大概经常设计师讨论新房子的种种琐事吧。在这里,我有一个忠告,负责设计你房子的人,不是只有设计师而已哦,你自己也必须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不仅仅是要向设计师传达需求,在实现期望之前,可能有许多问题会碰壁,你有与设计师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的权利与义务。最终的决定,都是交给身为业主的你来定夺。遇到必须二择一的状况之际,本书提供你该用什么样的判断为基准,以及类似小提示般的知识。透过本书,如果可以让你多去了解一些住宅设计的过程以及设计者可能面临的困难,就是这本书对您最 大的帮助了。人的独门空间智慧,解密日本设计师才懂的设计法则!

  • 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本书全面介绍了如何在移动设备上设计和开发应用程序。书中从介绍移动产业的生态环境和移动媒体开始,阐述产品策划的方法、产品架构、视觉设计和产品类型的选择,并详细描述了产品实现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技术、工具和概念,最后还简单介绍了如何获得利润和降低成本,肯定了iPhone在移动设备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本书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到移动设计和开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移动开发的代价高昂、标准混乱的根本原因,并在该问题短期内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的前提下,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认识整时(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

      课件,学具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还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又长又细的──分针;。 (4)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角的度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具进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角的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教学流程

      1.导入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授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④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练习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5.作业

      向家长介绍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难点】

      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小棒、铅笔

      【教学设计】

      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

      1、圈一圈,数一数

      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

      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

      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60小格。

      2.掌握读取时间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中,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2.感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守时和惜时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理解1时等于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读出钟面时间。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面、学生自带闹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引入

      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绿树成阴的圆形运动场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小红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小红一说开始,它们跑起来。

      2.提出问题。

      (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

      (2)他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3.引出“钟表”

      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赛跑。钟表有什么用呢?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时间,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

      (二)认识钟面

      1.启发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2.得出结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为5小格,一共是60小格。钟面上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三)认识时

      1.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2.启发提问:时针从1走到2时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3.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四)认识分

      1.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2.启发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3.得出结论: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五)感受一分钟

      1.活动: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操作,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一分钟结束后,提问:

      (1)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

      (2)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

      (3)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

      (4)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二人汇报。

      2.教师总结:一分钟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一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六)认识时、分关系

      1.导入:刚才的时间大家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时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分组活动:学生拿出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3.教师演示:(在演示前强调学生看时针原来的位置并记住,再开始演示分针走一圈的过程)提问:时针走了多少?

      结论:时针走了一大格,即1时。

      提问:谁知道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

      结论:60分

      提问:通过刚才操作,我们知道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大格。说明1时和60分什么关系?

      结论:1时=60分

      (七)读写时间

      1.启发提问:(出示学具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应该如何表示时间?

      2.师生共同总结读写时间的方法:

      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第二种是像电子表那样,就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

      (八)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要下课了,你知道这节数学课多长时间吗?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更有价值。

      时间悄然流逝,守时和惜时是一个人可贵的品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的读写方法,更要注重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其珍惜时间的意识。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4、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滩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创设活泼而又鲜明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2、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组所提的问题最多(每一小组请一代表将小组所提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板上)。

      2、每一小组出示自己的成果,全班讨论交流各组所提的数学问题。根据每一小组的不同成果进行适当的表扬。

      3、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4、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利用数字卡片)师出数字卡片,学生说一说。(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五、研究:8+7=15,你能根据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以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如:对各种动物之和这一类问题学生难以提出,老师就应该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的个性化内容,及时进行表扬。

      学生不仅会提数学问题,还应能尝试去解决问题。

      采用独立思考与回答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此题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是的。

      先理解题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数的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出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回头看一看,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目的在于加以巩固。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金色的秋天到了,你们喜欢秋游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

      2、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轮廓是一条条曲线,很温柔,很美;乡间的小路,长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线一样;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阳光很灿烂,很漂亮)

      3、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巩固深化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教师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练习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五、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 UI进化论

    UI进化论

    本书内容涵盖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规范和工作流程。由于这是一本以实际工作案例和工作经验为主的书,一开始着力介绍目前最新发展的交互手段和使用场所,当然是以移动手持设备为主。作为设计师,一定要关心如何将这些创意产品化。接下来介绍如何正确地将一个设计想法变成产品。产品化的过程中,用户体验设计是相当重要的,由于UCD设计思想的广泛使用,本书重点研究并分析用户体验设计的可行性和方法。视觉设计是普通大众直接接触产品设计核心的介质,本书将使用初级→高级→复合型的综合设计案例介绍如何设计出让人喜爱的视觉作品。最后,还说明了一些产品的完整设计案例,展示一个移动手持设备交互和界面设计的全过程。

    本书不但有大量的文字内容,也有配套的DVD光盘,其中包含了作者录制的设计视频教学和本书操作实例素材及最终文件。

    本书适合移动UI设计师迅速进入职场角色,也可供平面设计人员、交互设计人员和对UI设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参考。

    详细http://lytous.ucdchina.com/?p=2039

    【目录】

    第1章 交互概念设计与图形

    界面设计… …………………………… 3

    1.1 交互概念设计……………………………………… 4

    1.1.1 交互设计从概念出发………………………… 4

    1.1.2 交互设计的发展… …………………………… 6

    1.1.3 交互设计的应用展示………………………… 8

    1.2 图形界面设计………………………………………12

    1.2.1 图形界面的发展历程………………………… 12

    1.2.2 用户使用系统就是使用界面……………… 15

    1.2.3 用户界面不是绘画绣花……………………… 15

    1.2.4 UCD的设计思想… …………………………… 16

    1.2.5 使用图形软件之前的准备… ……………… 16

    1.2.6 必备的软件分析… …………………………… 16

    1.3 交互概念设计与图形界面的联系… …………18

    1.3.1 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分析需求… …………… 18

    1.3.2 设计一些候选方案和概念… ……………… 19

    1.3.3 进行原型设计…………………………………… 19

    1.3.4 用户测试与评估… …………………………… 19

    .1.3.5 两者的关系和应用… ………………………… 19

    第2章 交互概念与图形界面

    设计新趋势…………………………… 21

    2.1 手持移动设备的产品特点………………………22

    2.1.1 不同的感知和感觉… ………………………… 22

    2.1.2 不同的使用环境… …………………………… 24

    2.2 手持移动设备的概念设计要素… ……………32

    2.3 手持移动设备的界面设计风格… ……………33

    2.4 手持移动设备的基础知识………………………35

    2.4.1 承载平台的介绍和分析………………………35

    2.4.2 显示介质的介绍和分析………………………37

    2.4.3 作者的经验………………………………………39

    第3章 手持移动设备设计的

    产品化………………………………… 45

    3.1 产品设计的目的……………………………………46

    3.1.1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

    为使用产品的用户 … …………………………46

    3.1.2 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不是万能的…………47

    3.1.3 我应该使用什么样的产品 … ………………48

    3.2 设计是如何产品化的… …………………………51

    3.2.1 如何决定将一个设计产品化的

    市场调查和分析… ……………………………51

    3.2.2 设计的产品化检验过程………………………57

    3.3 产品化过程中的问题… …………………………60

    3.3.1 天使客户还是魔鬼客户 … …………………60

    3.3.2 为什么用户选择了他…………………………62

    3.3.3 产品经理的太极拳… …………………………64

    3.3.4 开发人员说:“我讨厌交互设计”…………67

    3.3.5 交互设计师说:“我不需要图形”…………67

    3.3.6 设计师的一厢情愿… …………………………68

    PART 2 产品化交互设计过程

    第4章 产品策划定义… …………………… 73

    4.1 竞争分析 … ………………………………………74

    4.1.1 如何分析竞争对手和产品… ………………74

    4.1.2 设计总监的角色… ……………………………75

    4.2 相关负责人会议……………………………………77

    4.2.1 会议的前期准备… ……………………………77

    4.2.2 团队成员的确定… ……………………………81

    4.2.3 出现的一些波动因素…………………………83

    第5章 用户分析与研究…………………… 87

    5.1 用户参与研究法……………………………………88

    5.1.1 为何用户要参与研究…………………………88

    5.1.2 一个典型案例… ………………………………88

    5.1.3 创意从何而来……………………………………90

    5.2 观察法…………………………………………………93

    5.2.1 观察的方法………………………………………93

    5.2.2 观察的目的和分析手段………………………93

    5.3 用户访谈… …………………………………………95

    5.3.1 用户访谈的原则… ……………………………95

    5.3.2 用户访谈的记录方式…………………………95

    5.4 焦点小组法… ………………………………………96

    5.5 卡片分类法… ………………………………………98

    5.6 头脑风暴法… ………………………………………99

    5.6.1 头脑风暴法成功的要点………………………99

    5.6.2 “正规”手持设备的GUI界面… ……………99

    5.7 任务分析法… …………………………………… 102

    5.8 情景设定法… …………………………………… 103

    5.9 社会性研究法…………………………………… 103

    第6章 概念原型设计… ………………… 109

    6.1 纸上原型… ……………………………………… 110

    6.1.1 纸上原型的设计要点……………………… 110

    6.1.2 一些案例… …………………………………… 110

    6.2 设计原则… ……………………………………… 112

    6.2.1 需要做些什么………………………………… 112

    6.2.2 视觉与功能平衡… ………………………… 112

    6.3 交互原型设计…………………………………… 115

    6.3.1 低保真原型设计… ………………………… 115

    6.3.2 高保真原型设计… ………………………… 116

    第7章 设计验证测试… ………………… 119

    7.1 可用性测试… …………………………………… 120

    7.1.1 可用性测试对设计有什么帮助…………… 120

    7.1.2 可用性测试的场地和费用… …………… 120

    7.1.3 什么时候进行?多少人参与?

    如何准备 … ………………………………… 121

    7.2 启发式评估… …………………………………… 123

    7.2.1 如何决定将一个设计产品化… ………… 123

    7.2.2 设计的产品化检验过程…………………… 124

    7.3 问卷表格… ……………………………………… 126

    7.3.1 问卷调查法…………………………………… 126

    7.3.2 如何设计一份标准的问卷表格… ……… 126

    第8章 设计规范… ……………………… 131

    8.1 设计规范… ……………………………………… 132

    8.1.1 设计规范的必要性… ……………………… 132

    8.1.2 关于设计规范的谈话……………………… 133

    8.2 设计的执行… …………………………………… 136

    8.2.1 设计执行说明书… ………………………… 136

    8.2.2 编写要点… …………………………………… 138

    8.3 输出标准化… …………………………………… 142

    8.3.1 设计说明… …………………………………… 142

    8.3.2 菜单树结构…………………………………… 142

    8.3.3 文件打包… …………………………………… 144

    PART 3 GUI视觉设计

    第9章 一切从图标开始………………… 147

    9.1 图标的故事… …………………………………… 148

    9.1.1 图标设计的意义… ………………………… 148

    9.1.2 好的图标设计有什么特点… …………… 152

    9.2 手持设备的图标设计… ……………………… 159

    9.2.1 手持设备的图标设计有何不同… ……… 159

    9.2.2 设计一个手持设备的图标 ……………… 160

    第10章 手持设备的图形界面………… 167

    10.1 图形界面设计的创意……………………… 168

    10.1.1 优秀图形界面赏析… …………………… 168

    10.1.2 开始设计手持设备的图形界面… …… 176

    10.2 【案例】手机MP3播放器的

    界面设计………………………………………… 183

    10.2.1 产品定义… ………………………………… 184

    10.2.2 交互设计… ………………………………… 184

    10.2.3 界面原型… ………………………………… 185

    10.2.4 视觉设计… ………………………………… 185

    10.3 【案例】移动设备主题界面设计… ……… 186

    第11章 图形界面的创意升级………… 193

    11.1 图形界面不只是画图… …………………… 194

    11.1.1 让手持设备变得人性化………………… 194

    11.1.2 情感化因素不可忽视… ………………… 194

    11.1.3 交互特效的引入…………………………… 195

    11.1.4 产品=体验=品牌… ……………………… 196

    11.1.5 临场的体验决定购买意愿……………… 197

    11.2 用户体验………………………………………… 197

    PART 4 项目实践

    第12章 手机交互界面设计始末… … 205

    12.1 制定设计流程… ……………………………… 206

    12.1.1 一个优秀的图形界面设计

    还需要什么………………………………… 206

    12.1.2 面向整个产品过程的设计流程… …… 212

    12.2 第一次项目会议……………………………… 214

    12.3 图标设计………………………………………… 220

    12.3.1 图标设计的思考方式… ………………… 220

    12.3.2 【教程】图标设计………………………… 224

    12.4 评审筛选会议… ……………………………… 231

    12.5 设计方向………………………………………… 233

    12.6 交互设计效果… ……………………………… 237

    12.7 界面设计………………………………………… 239

    12.7.1 【教程】main menu(主菜单)

    设计…………………………………………… 242

    12.7.2 【教程】world time(世界时间)

    设计…………………………………………… 245

    12.8 界面设计提案… ……………………………… 249

    12.9 制作Flash演示………………………………… 253

    12.9.1 制作平面演示框架… …………………… 253

    12.9.2 制作Flash演示… ………………………… 254

    12.10 提案会议……………………………………… 257

    12.10.1 准备演示的资料………………………… 257

    12.10.2 确定必要的参会人员…………………… 259

    第十三章 样板工程设计——

    UI决策产品… ……………… 263

    13.1 产品策划………………………………………… 264

    13.1.1 PPT演示文档的作用… ………………… 264

    13.1.2 《用户体验浅析》培训课程试卷… … 269

    13.1.3 《用户体验浅析》部门培训试卷

    反馈分析… ………………………………… 271

    13.2 项目会议………………………………………… 274

    13.3 概念设计………………………………………… 281

    13.3.1 “影视手机”概念机型定义……………… 281

    13.3.2 测试LCD… ………………………………… 284

    13.3.3 界面概念设计……………………………… 285

    13.4 界面设计………………………………………… 286

    13.5 交互实现………………………………………… 293

    13.6 音效整合………………………………………… 300

    13.6.1 音源芯片测试……………………………… 300

    13.6.2 铃音制作示例……………………………… 301

    13.7 制作开关机动画……………………………… 304

  • 体验文化

    体验文化

    《体验文化:社会化·生态化·智慧化》是国际体验设计大会的演讲集锦,汇聚了当下z具影响力的数位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的设计师、商业领袖、专家、教授的大量实践案例与前沿学术观点,分享并解决了新兴领域所面临的新问题,为企业人员提供丰富的设计手段、方法与策略,以便他们学习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掌握不断外延的新兴领域的技术、方法与策略。本书适合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的从业者阅读,也适合管理者、创业者以及即将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爱好者、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在广阔的造型领域中,我们已经迎来了“光”的活跃时代。光在造型领域中的应用,将会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为了增强未来光设计的能力,本书主要探讨与光造型相关的基础部分。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光造型绪论:1 光艺术;2 光设计;第二章 光构成(实习篇):1 镜映像;2 折射;3 光迹;4 断续发光;5 色光构成摄影;6 新型光;7 点与线;第三章 光构成(理论篇):1 何谓光构成;2 光构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