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抉择》简介:

六个国家,重现纷乱时局的沙盘推演

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

………………

※媒体推荐※

一个壮举。

——《爱尔兰时报》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

——《观察家报》

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

——《标准晚报》

这本书充满智慧 、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

——《星期日先驱报》

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星期日邮报》

………………

※名人推荐※

极其有力的论证……这本书非常重要……它真正改变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安德鲁·罗伯茨

这一引人入胜、论证严谨的杰作加深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

——艾伦·马西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令人信服地再探讨……克肖此书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论证过程与可靠的判断力,与他对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样成功。

——理查德·奥弗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政治决策清晰明了且无懈可击的阐述。

——马克斯·黑斯廷斯

我们非常幸运,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丰富的知识与清晰的思路为我们剖析了这些决策……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

——安东尼·比弗

………………

※内容简介※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命运攸关的抉择》摘录:

在研究战争历史的时候,可能目的论的冲动比研究一般历史更强;就是说,我们总是设想事情发生的方式就是唯一可能的方式。本书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每一章里,我都试图从不同的领导人的角度来审视战争,他们只能粗略了解敌人的计划、未来的图景、面临的选择和需要做出的决定。一个决策本身就暗示需要做出选择,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对于决策的当事人来讲,即便是最狂热信奉某种意识形态的领导人,他也需要进行重要的选择,做出关键的评估,冒巨大的风险。没有什么路径是非走不可的。所以在本书每个案例中,我都要问,为什么做出了某个特定的选择,而不是另一个替代方案;在大多数时候我还会明确地问道,如果采取替代方案,将会有什么结果。

《命运攸关的抉择》目录:

致谢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第三章 东京,1940年夏秋 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四章 罗马,1940年夏秋 墨索里尼出手瓜分世界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 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第六章 莫斯科,1941年春夏 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第七章 华盛顿特区,1941年夏 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 日本决定开战
第九章 柏林,1941年秋 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宣战
第十章 柏林/东普鲁士,1941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