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简介:

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视角独树一帜。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主体共有四部分,并有导言和结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的出版,势必会令广大读者注目与着迷。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摘录:

统一思想之外,毛泽东与其同僚还追求社会大同,以期绝对平等。毛泽东无法接受特权精英群体,该群体由学者、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受到实力雄厚的官僚集团的保护。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联大校友及其他学界权威都被揪出来批斗。批斗正中靶心,因为这种社会平等与联大师生所广泛共享的理念截然相反。由于身处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群知识分子并不接受“世界大同、人人平等”这种教条,更别提“贫农和工人的道德优越性”这种意识形态了。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梅贻琦也堪称楷模,他虚怀若谷、朴实无华、亲切平易。在他眼里,教授是高级物种,资深教授更是寡头集团。 在中国历史上,饱学之士与目不识丁者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孟子所谓的“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别并没有消失。抗战时期艰苦的条件可能模糊了各阶层的界限,上层精英跟平民大众一样,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患难与共并不意味着志趣相投。虽然吃着平民百姓的苦味米饭,知识分子却喜欢单独开小灶。到了20世纪,这种现象比过去更加严重,学富五车往往意味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般而言,受过现代教育,经历都市社会生活,其结果就是莘莘学子与普通百姓更加格格不入。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目录:

简体版序言 1
序言 3
凡例 7
导言 1
第一部分 爱国者的长途跋涉
第一章 从北平到长沙 7
第二章 联大的长征 26
第三章 蒙自的魅力 51
第二部分 交互影响
第四章 联大与云南人 69
第五章 重庆与昆明 82
第六章 联大的学风 100
第三部分 谆谆教诲 济济良师
第七章 文学院 121
第八章 法商学院 144
第九章 战争与学术 163
第十章 理学院 171
第十一章 工学院 189
第十二章 师范学院 199
第四部分 联大八年
第十三章 希望的岁月:1938-1941年 213
第十四章 坚忍的岁月:1941-1943年 247
第十五章 考验的岁月:1943-1945年 277
第十六章 完成使命:1945-1946年 304
结语 316
访谈清单 325
注释 330
参考文献 365
索引 374
译后记 38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