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简介:

“抗战到底”的中国,底气何来?

欧美世界为什么频频误解中国?

从何处入手才能真正了解中国?

1940年到1946年,在美国战争情报局(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工作的贝克,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只身来到中国,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战时城市,详细记录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艾黎长住工合所在地陕西宝鸡,随后转至河南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美国外交官以及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的不同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载了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必然要发生的,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他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类似充满见识的分析全书随处可见。

本书在美国出版后,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度被列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参考书。对于当今的中国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战时中国的政治、社会、外交和人。

编辑推荐:

1.当时在美国战争情报局(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工作的贝克,只身来到中国,用6年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用客观、理性的文字和图画记录下真实的战时中国。他对当时的政局洞若观火。《战时中国》一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抗战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民生活的面貌,并对那个时代有着更加深刻与理性的再认识。

2. 战争持续、政治混乱、经济濒危、社会动荡……抗日战争证明了中国人民坚强隐忍、乐观向上、不屈服、不放弃的民族精神。贝克既从中国各个阶层人民的角度以主位眼光,去思考各种事态,又以他客位的眼光即美国人的眼光去分析上述现象和心理产生的原因,认为美国在华政策可以做怎样的调整。如:作者对河南饥荒、重庆大轰炸等事件中人民鲜活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观察,获得的诸多第一手资料,也成为其后探讨美国对华政策和宣传工作的有力支撑。

3. 通过用冷静、真实、平和的方式记录亲身经历的一切,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和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伟大选择的诞生过程。他又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如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识字率)、阶层分化情况、基督教传统和儒家传统,最终认为在中国建成一个美式社会是永不可能的。

4. 以世界发展的眼光,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深度剖析以美国为首的欧美世界在20世纪中叶是如何误读了中国。

5.作者贝克的《战时中国》告诉世界只有看懂中国的社会与中国人的生活,才能看懂中国的发展与未来,也是欧美世界深入、仔细观察中国的经典作品。此书在美国出版后,便受到广泛关注,一度被列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参考书。

媒体推荐:

格兰姆•贝克的《战时中国》以文字和手绘插图的形式,记述了作者于1949年中共建政前十年多次游历中国的故事。可谓沧海遗珠。

——《大西洋周刊》

《战时中国》是一部内容广泛的编年史,管窥过去,值得推荐。

——《中西部书评》

《战时中国》让我们有机会重温格兰姆•贝克的这部风趣而不失尖锐、又颇有影响力的中国抗战经典报道。

——《中国史研究评论》

阅读格兰姆•贝克的作品,美国人民终于明白中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战争时期究竟经历了什么。

——《外交事务》杂志

《战时中国》目录:

目录
上册
第一部 第一章丨双重曝光 003
第二章丨不祥之兆 011
第三章丨乌云滚滚 033
第四章丨循环往复 059
第五章丨难以形容的微笑 093
第六章丨物以类聚 127
第二部 第七章丨驱车北上 163
第八章丨虚情假意 189
第九章丨石洞封印 221
第十章丨洛阳劫难 261
第十一章丨战火余烬 301
第十二章丨城乡之间 327
第十三章丨日军退潮 353
下册
第一部 美国人和老大难
第一章丨同床异梦 003
第二章丨共鸣箱 027
第三章丨老板与酬金 049
第四章丨软弱的支柱 067
第二部 第五章丨鸟瞰中国 097
第六章丨树丛中的人 121
第七章丨以真理为干戈 147
第八章丨漫长的一天 185
第九章丨收获的田野 223
第三部 第十章丨史迪威事件 265
第十一章丨几个“小人物” 281
第十二章丨机械长龙 305
第十三章丨莫回头 327
第四部
第十四章丨一场灾难 355
第十五章丨跳出油锅 39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