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六个月》简介:

德国败亡会造成一个局面:美国和苏联是仅剩的两股能够相互抗衡的力量……历史和地理的规律将迫使两大势力进行一场力量的考验,可能是在军事上,也可能是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阿道夫·希特勒,1945年4月2日。

当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相会于雅尔塔时,希特勒的大军纷纷溃败,盟军胜利在望。三巨头希望擘画一幅战后持久和平的蓝图,却在一个又一个无法回避的冲突中造就了长达44年的欧洲分裂。盟军并肩作战近4年的政治联盟,一夕之间面临土崩瓦解。

1945年的六个月见证了20世纪历史上最为戏剧性的场景:柏林的决战、罗斯福的离世、丘吉尔的落选、对德国科技遗产的瓜分,以及日本遭到的核打击。两军在欧洲心脏地带会师的同时,盟国领导人在欧洲就开始了影响力的角逐。

《1945年的六个月》出色、生动地捕捉到了这一幕幕历史的转折,记录了在铁幕徐徐落下时的地缘政治裂变。

《1945年的六个月》摘录: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在描述波兰新边界时手边并没有相关的地图依证,后来丘吉尔发现他没有意识到西尼斯河(尼萨河)和东尼斯河(尼斯克沃兹卡河)之间的区别,它们是奥得河的两条支流,罗斯福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虽然国务院调研报告中已经提及两条河流之间的区域面积大约和马萨诸塞州相当,居住了270万德意志人,但是罗斯福没有阅读那份报告。另外,根据先前丘吉尔和罗斯福已经原则性同意的方案,需要迁移700万德国人和200万波兰人,其结果是,斯大林正强迫居住在面积和意大利或亚利桑那州相当的地区内的约1200万人口进行迁移。美国国务院的简报进-一步预言,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将会把波兰变成“ 彻底的苏联卫星国”,需要完全依靠莫斯科的保护。

《1945年的六个月》目录:

图录
大事记
关于名称的说明
上篇“尽我所能”
罗斯福·2月3日
斯大林·2月4日
丘吉尔·2月5日
波兰·2月6日
大规划·2月10日
欢愉·2月13日
中篇“一道铁幕正在落下。”
维辛斯基同志·2月27日
“看不透的面纱”·3月7日
总统之死·4月12日
新总统和人民委员·4月23日
会师·4月25日
胜利·5月8日
“拯救世界”·5月26日
核武器牌·6月1日
红色帝国·6月24日
下篇“没有和平的和平”
柏林·7月4日
终点·7月16日
战利品·7月23日
“终结”·7月26日
广岛·8月6日
原子弹之后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