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简介: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详解川西羌族历史文化

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聚十余年田野研究之力,深入羌民千年根脉。

从汉代河湟西羌、唐代西山诸羌、明清羌民,到当今羌族,羌何以为“羌”?

深谷村寨到街市城镇,孟获后代或大禹子孙,白石信仰与端公唱词,当代羌族身份认同何在 ?

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弟兄民族历史心性”,众多创造性历史人类学论述。

以羌民研究实践边缘视角,剖析华夏的融合演进,诘问“民族” “文化” “历史”之新解。

•经典再版,全本修订,新增长篇序言

《羌在汉藏之间》初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推出,现已断版多年。当年出版时正遇汶川地震,举国哗然,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因此为大众所知。此次再版全本修订,新增万字长序,及30幅彩图,带领读者走入震前的川西田野。

——————————————————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众多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现实,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

《羌在汉藏之间》摘录:

所谓一个民族的“体质特征”,不尽然是客观存在的、依遗传学逻辑延续与散播的一些身体内外特征。一群人的体质特征也常在人们的主观认同下,被集体选择、想象与建构。当这样的体质特征想象与建构,成为流行的意识形态时,它影响个人的审美观与婚配对象选择,也因此多少影响该民族的体质构成内涵。

《羌在汉藏之间》目录:

目 录
2021年版自序
2008年版自序:化陌生为熟悉
序(李亦园)
前言
文本与田野说明
社会篇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人群
第二章 村寨与城镇生活
第三章 族群认同与区分
第四章 结构下的情感与行为
历史篇
第五章 羌族史:典范与解构典范
第六章 羌族史的再建构:华夏边缘观点
第七章 本土根基历史:弟兄祖先故事
第八章 羌族认同与英雄祖先历史
文化篇
第九章 古羌人文化:事实、叙事与展演
第十章 当代羌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
结语 历史的创作物与创作者
参考书目
谢词
2008 年版追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