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简介: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摘录:

汪兆镛是汪精卫同父异母的大哥,年长其22岁,两人手足关系一直不错。汪兆镛自订年谱光绪三十二年(1906)条,虽然已经提及"报载精卫起义为革命之举,来函自绝于家庭",用语却显得相当中性而温和。你自革命我自忠诚,不妨各行其是。难怪时人对此的评价,褒扬者或谓"维新守旧均走极端,而精卫与乃兄各致其极,亦不相讪谤,可贵也",认为是一种文化通脱与各尽其责;贬斥者或谓"乃更有使其子若弟为开国功臣,而己则自命为遗老者,廉耻丧尽,名利兼收,或且慷慨激昂,行诸笔墨,欲并以欺天下后世,而天下后世亦将并受其欺",认为是一种伦理滑头与政治投机。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自序 “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 寻找晚明,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历史记忆的交响
二 幻中出幻的镜像
三 本书的纲领结构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一 本土还是西方:“晚明三大家”的晚清命运
二 经典与广告之间:晚明著述的晚清出版
三 从边缘到中心:三大家从祀两庑始末考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一 著述·演讲·躬行:章太炎的“晚明记忆”
二 忠于文化还是忠于君国:晚清的遗老们
三 郑孝胥的自我与取舍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一 “精神国粹”与国民楷模:“民史”建构中的“明遗民录”
二 作为姿态的“几、复遗绪”:以南社为中心
三 清末民初社事中的“重”与“轻”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一 作为“经典”的“秦淮”记忆
二 “胜国沧桑艳迹多”:从《桃花扇》到《沧桑艳》
三 末造奇女:乱世的节烈与死亡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一 晚明“野史”:作为“民间记忆”的“乡邦文献”
二 “小说”晚明:寄托遥深与作意好奇
三 名物文章与家族记忆:以冒鹤亭为中心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一 启蒙·改写·消费:当革命遭遇日常
二 《明末遗恨》演出前后:改良史剧及其他
三 1915年:新剧的“晚明”
尾声 回归书斋的“晚明想象”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国粹学派”主持出版的明末清初典籍简目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