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中国》简介:

本书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切入文学思潮与女性主义文化和文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更突显除了五四以后女性意识觉醒对社会文化,尤其对文学的重大影响,梳理出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题材的重要思想源头之一,具有创新意义;研究方法较为独特新颖,用“关键词”构成思潮史的变化,既有内在的逻辑性,又体现出鲜明的价值观;史料丛集丰富,尤其是晚清民初的许多史料支撑了本书的核心观点。

《浪漫的中国》摘录:

12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 正如刘剑椭在(革命加恋爱 一书中所说,“革命加恋爱文化奇观 1文学现代性通求的一个表征,体现 了中国现代作家在个直是中国 人自由与集体(国家)的崇高使命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奋斗与挣扎,因此,“革命加恋爱”不仅仅是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公式,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乌托邦公式。陈荒煤回忆当初参加革命的动因时说:“这种革命加爱情的作品也 就恰好一箭双雕,正中下怀。它至少启发了青年,倘使你要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爱情,你都得革命。”②革命文学家确信,“你欲出名,则必须描写恋爱加革命的线索”。8然而,革命的纪律,与情欲的自由,本质上是水火不容的,“恋爱”给革命带来的困扰,使“浪漫”一词的含义,在“草命加恋爱”之火燃烧时,便开始发生逆转。1923年,《新青年》杂志由北京回上海并成为中共机关刊物,首期“共产国际号”上,程秋自执笔的发刊词,就明确表示:““浪漫”,亦是革命的大障碍。”④同年,向警予在分析中国知识妇女现状时,将其归纳为三派:小家庭派,职业派和浪漫派;三派中,惟“浪漫派”是否定性概念,专指沉溺于“自由恋爱”的感情狂”。⑤可见,将“浪漫”等同于热衷恋爱、生活放浪的同义词使用,首先就在发明了“革命加恋爱”的左翼革命阵营。1925年,国东方劳动共产主义大学一男学生因失恋而自杀,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杂志立即刊文警示革命青年:“对这个似重要而实非重要的问题(指恋爱一一引者注),每不免有许多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②陈荒煤:《伟大的历程和片断的回忆一一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荒煤选集)第2器, O Liu Jianmei: Revolution us Love...

《浪漫的中国》目录:

绪论浪漫主义:中国如何“现代”
第一章“恋爱”:由新名词到关键词
一、“恋爱”的诞生
“恋爱”之由来
词语误用
浪漫爱与恋爱神圣
自由结婚的喜与忧
二、“恋爱”与“自由”
从“自由结婚”到“自由恋爱”
“恋爱底自由”与“自由恋爱”
三、恋爱与新文艺
恋爱成为问题
“公开的恋爱”
恋爱与“新文艺腔”
第二章“社交公开”:平等与冲突
一、女学之兴与男女同校
二、“男女社交公开”
三、“浮荡少年”与女性逆境
四、社交与恋爱
第三章“自由离婚”:吊诡的现代性
一、媒介事件与社会问题
二、离婚溯源
三、离婚的现代性
四、离婚自由与民族主义
五、无奈的“平等”:离婚的性别政治
六、“娜拉”不走怎样
七、离婚的“诗”与“真”
鲁迅《离婚》:一篇“难解”的文本
老舍《离婚》:暧昧的复调
第四章“新女性”:在新伦理与旧角色之间
一、新女性的诞生
二、学校与身份认同
三、共同体中的性别等级
四、“出走”与女性的困境
第五章女性与革命:民族主义的浪漫政治
一、民族主义与女性主义
民族国家:启蒙与革命的共同目标
女权启蒙与民族主义
女英雄: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合一
二、“娜拉”革命
革命时代的新女性
“革命加恋爱”:一种文化症候
三、革命中的性别政治
女性:革命的炸弹
男性:正义与欲望主体
女性身体:解放与囚禁的悖论
第六章“贤妻良母”的现代命运
一、“贤母良妻”与民族国家
概念溯源
“贤母良妻主义”与晚清女学之兴
二、“人”与“女人”:解放及其悖论
“人格论”挑战“贤母良妻主义”
母性:被忽略的人权
三、女性:最漫长的革命
职业与母性:挣不脱的女性困厄
“新贤妻良母”:脆弱的谱系
“家”的破碎与儿童创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