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社会》简介:

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

《中国与世界社会》摘录:

这张表上发现另外两个特点: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全球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衰退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华投资的减少,并没有直接导致英国在华经济地位的下滑。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不列颠非正式帝国的经济势力已经与政治和军事因素脱钩;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表上发现,外国投资在1920年代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日本这位“后起之秀”的巨额资本输出造成的,但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英国投资与战前相比同样也翻了一番。英国对华投资的増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资本的输入,二是英国洋行以部分利润进行的再投资,三是沪港两地的地价上涨。这三项因素的作用各占几成,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加以判定。20年代时,美国成为英国和日本之外的第三大对华经济扩张力量。这一点主要反映在贸易方面。30年代初,美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从1913年的6%増长到近20%,并以此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是为了给贸易扩张提供支持,比如说美孚公司的加油设备和专用油轮,也属于这些投资的一部分。表7所列数据,反映了1931年- 从相对繁荣转向严峻危机的过渡之年一各大投资国对华投资的基本情况。 美国59%的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和交通业,亦即轮船业)都是为对华贸易提供辅助。“城市公用事业”的幕后操手主要是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以及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 Intrnational TelephoneTelegraph Co。, ITT)上海子公司,“银行业”背后是中国大外资银行之一的花旗银行,以及其他8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由美国投资的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国找不出一家,因为早在一战之前,美国投资者便将目光投向了日本,而放弃将印度、土耳其和中国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作为投资对象。1929年,美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总计75.28亿美元,其中对华投资仅占2%。

《中国与世界社会》目录:

中文版序
绪论
第一章 概述
一 来自中央之国的报道
二 有关世界差异的统计
第二章 旧中国的最后繁荣:18世纪的满清帝国
三 18世纪作为过渡期
四 经济基础
五 弱势专制
六 中国在亚洲大陆腹地的经略与朝贡协定
七 东印度公司时代的印度、中国南方以及欧洲对亚洲贸易
第三章 19世纪:自由贸易帝国主义阴云下的中国
八 中国的衰落与不列颠治世
九 鸦片入侵与鸦片战争
十 外交与“非正式帝国”
十一 中国市场的边界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在屈从与反抗之间
十二 “门户开放”与殖民政策:中国作为列强争夺的对象(1895~1931)
十三 经济入侵的新形式
十四 平稳期:“满洲国”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十五 衰落与过渡:战争、内战与革命胜利(1937~1949)
附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