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成的历史: 从《子夜》到《白鹿原》的中国新文学之变》简介: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发出一个时代的先声,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的关注和人们的思考。本书作者精读了茅盾的《子夜》、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透过中国新文学代表作品中的点滴细节, 在史诗般的文学叙事中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中国的百年巨变。作者特别围绕“封建与反封建”这一主线,对历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并将其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再思考,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尚未完成的历史: 从《子夜》到《白鹿原》的中国新文学之变》目录:

序 言 / 1
引 论 中国现代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001
第一章 茅盾与现代中国之矛盾:《子夜》和“农村三部曲” / 043
引言:重读茅盾的时代意义 / 044
第一节 上海—南京—地方:国民党的“反封建” / 049
第二节 官、裁、编与股票交易所:国民党如何动用金融手段“反封建” / 065
第三节 中国社会性质论争:多重意识形态里的“封建”与“资本主义” / 076
第四节 老通宝与赵伯韬:土地资本与金融资本 / 098
第二章 丁玲与中国农村各阶级的分析: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115
第一节 丁玲的“忧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背景 / 116
第二节 阶级、富农:顾涌与土改路线 / 130
第三章 农村合作化与“梁生宝道路”:重读《创业史》 / 153
第一节 作为“勇气”与“风险之作”的《创业史》 / 154
第二节 “视差”下的叙述:“梁生宝道路”的意义 / 170
第三节 供销合作与农村集市:《创业史》中隐匿的商业资本 / 182
第四章 传统的现代转变:重读《白鹿原》 / 197
第一节 历史与叙事:《子夜》与《白鹿原》 / 19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 / 206
第三节 新儒学乡治论:基层组织化问题 / 213
结 语 / 235
参考文献 / 24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