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戈涅的诉求》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在《安提戈涅的诉求》中又一次制造了亲缘关系的‘麻烦’,并提出美国21世纪性别研究的伦理学转向。巴特勒通过对黑格尔、拉康、伊利格瑞等思想家语境中《安提戈涅》的创造性解读,从伦理意识、血亲关系和欲望主体三个概念出发,阐明了一种新的性别政治伦理。这本批评论著延续并丰富了关于安提戈涅的批评传统,是批评史上‘复杂且至今仍充满活力’的解读之一。

《安提戈涅的诉求》摘录:

安提戈涅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之中,她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对于她的话语——那些成了戏剧事件、成了表演行为的话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她并非是所谓的“人”,却说着人的语言。她被禁止行动,但却仍旧行动起来了;并且,她的行为并不是对现有规范的简单同化。作为没有权利去做出行动的人,在行动的过程中,安提戈涅搅乱了关于亲缘关系的词汇,而这些词汇正是成为人的先决条件。由此,她隐晦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前提条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她被排除在权力的语言之外,却以权力的语言发声——她用语言作出声明、提出主张,导致他的身份难以被最终认定。如果她是所谓的人,那么“人”这个词就会被误用:我们无法确定其正确的用法。由于占用了未从属于她的语言,关于政治规范的词汇在她这里就交错混杂。如果亲缘关系是人的前提条件,那么安提戈涅就通过政治词语的误用,为人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当不如人的人们像人一样发声说话,当性别被置换,当亲缘关系在其基础法律上坍塌破灭,这种误用就发生了。安提戈涅行动着、言说着,随后她的言语行为就成了她致命的重罪;但是这种致命性超越了她的生命,带有无限的希望进入了诉求承认话语的范围,是变异的和前所未有的未来的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