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本》简介: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存在与时间》读本》摘录:

>> 人们说:“是”或“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不可能对它下任何定义,何况它也并不需要任何定义,因为每个人都不断用到“是”这个字,所以也就懂得它。于是,那个始终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仍然追问存在的意义,人们就会指责他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 “是”或“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我们说一个东西“是”什么,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领会和理解了这个“是”。 >> 黑格尔最终把“存在”规定为“无规定的直接性”并且以这一规定为基础发展出他的《逻辑学》中的其他范畴。 >> “是”或“存在”是不可定义的。这是从它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的:定义的形式是属加种差,这显然不适用于最高的种属。帕斯卡在《思想录》里说:要定义“是”,我们一开头就必须说“是”是……这就在定义中使用了要加以定义的词。定义的困难向我们提示:“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 >> 我们对这个“是”或“存在”有所领会有所理解,但其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这就表明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是完全必要的。康德说,自明的东西,而且只有自明的东西,即“通常理性的隐秘判断”,才是“哲学家的事业” >> 在存在问题里,问之何所以问是存在的意义 >> 它之“是”存在者,即存在者的“存在”,这本身却不“是”一种存在者。存在不是存在者。从一个存在者回溯到它由之而来的另一存在者,这种方式追溯不到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特别的寻问方式,它单单适用于展示存在,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 >> 通达存在者,理解其存在并形成概念,这些活动都是寻问的一部分,所以就是某种特定的存在者的存在样式,是我们这些发问者的存在样式。因此,彻底解答存在问题就等于说:着眼于发问的存在者本身的存在,使这种存在者透彻可见。寻问存在本身就是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从而寻问原是由问之所问即由存在规定的。我们用此在〔...

《《存在与时间》读本》目录:

【新版序】
【序言】
导论 存在意义问题概述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实际存在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本书的方法及章节安排
第五节 从此在分析到时间性阐释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第八节 本书纲目
【第一部 此在、时间、存在】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其他科学的区别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
第二章 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二节 “在之中”和“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对世界的认识和在世界之中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世界”与世界之为世界
A. 周围世界与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五节 上手存在
第十六节 现成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B. 笛卡尔对世界的阐释
第十九节 “世界”之被规定为广袤物
第二十节 “世界”之为广袤的存在论基础
第二十一节 用解释学方法讨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
C. 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二节 场所与位置
第二十三节 去远与定向
第二十四节 空间性与空间
第四章 共在与自己存在,以及常人
第二十五节 此在是谁?
第二十六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
第二十七节 日常的自己——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第二十八节 专题分析“在之中”的任务
A.此的生存论建构
第二十九节 现身情态
第三十节 怕
第三十一节 理解
第三十二节 理解与解释
第三十三节 判断和命题
第三十四节 话语和语言
B. 日常的此之在与此在的沉沦
第三十五节 闲言
第三十六节 好奇
第三十七节 两可
第三十八节 沉沦与被抛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三十九节 此在结构的整体性问题
第四十节 畏
第四十一节 此在之存在——操心
第四十二节 前存在论的操心观念
第四十三节 此在、世界、实在
第四十四节 此在、展开、真理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第四十五节 源始阐释此在的任务
第一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第四十六节 能否从存在论上把捉此在的整体存在
第四十七节 他人的死亡
第四十八节 亏欠、终结与整体性
第四十九节 生存论死亡分析的独特任务
第五十节 死亡所显现的生存论结构
第五十一节 日常的向死存在
第五十二节 死亡的确定性
第五十三节 本真的向死存在
第二章 良知与决心
第五十四节 本真生存的见证问题
第五十五节 良知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
第五十六节 良知的呼声性质
第五十七节 良知之为操心的呼声
第五十八节 召唤之理解,罪责
第五十九节 生存论的良知阐释与流俗的良知解释
第六十节 决心
第三章 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六十一节 从本真整体存在到时间性的阐释及其方法
第六十二节 先行的决心
第六十三节 解释学处境,生存论分析的方法性质
第六十四节 操心与自身性
第六十五节 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六十六节 从时间性出发更源始地重演生存论分析的任务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六十七节 从时间性阐释生存论建构的任务
第六十八节 一般展开状态的时间性
第六十九节 在世的时间性与世界的超越问题
第七十节 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
第七十一节 此在日常状态的时间性意义
第五章 时间性与历史性
第七十二节 历史问题的生存论存在论解说
第七十三节 流俗的历史理解与此在的演历
第七十四节 历史性的基本建构
第七十五节 此在的历史性与世界历史
第七十六节 历史学的源头
第七十七节 约克伯爵与狄尔泰的讨论
第六章 时间性、流俗时间概念、“时间之内”
第七十八节 前面的时间性分析之不充分
第七十九节 对时间的操劳
第八十节 被操劳的时间与时间内状态
第八十一节 流俗的时间理解
第八十二节 黑格尔所阐释的时间与精神
第八十三节 思到中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