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女性》简介: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儒学与女性》摘录:

中国妇女仍较盎格鲁•撒克逊人更为男子的奴隶,但由于儒家孝顺父母的原则缓和了这种奴隶性质。政府即使明知真正的理由在逃避一些公务上的困难,也不敢拒绝身为独自的官员,以照顾年迈寡居的母亲为由告假......中国人极少将熟识的朋友介绍给自己的妻子,而介绍给母亲却是常见。被介绍的人要向这位妇人叩头,也就说跪在她的面前,并重复地以钱额碰地。做儿子的并不阻止,只是以下跪和叩头向他的朋友答礼。就这样,在中国常可见到两个居高位、有着灰白胡子的男人,为尊敬一个和自己同一阶级的女子而叩头。一个做母亲的在县官面前控告自己的儿子时,不必细究其子何以冒犯长上,就会受到黑奴在美国鞭笞室中相似的责罚。读者或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认为在中国这种社会和法律上的母权,会普遍地提高妇女的地位;事实上也是如此,虽然她们在自身婚姻上,都只是被动的工具而已。

《儒学与女性》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儒学、中国性以及“仁”的道德人格
孔子之前的儒者:“儒”和它的模糊起源
“儒”、国家和中国性
典型的“儒”: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
第三章 阴阳、性别特质及其互补性
阴阳和男女对立二元
阴阳与关联宇宙论
阴阳互补与性别层级
第四章 内外、两性之别与恰如其分的礼仪
内外、礼仪化与文明
内外、功能区分与层级性别体系
第五章 妇德女教类文本与女性所独有的“内”领域
《列女传》、《闺范》和女性传记的传统
妇德女教类文本之《女四书》
对于女性文化的质疑与“妇言”之德
第六章 儒学与中国的性别歧视主义
性别压迫和儒家道德伦理
案例研究:守寡和缠足
第七章 儒家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道德的酝酿
性别问题和女权主义政治
儒家女权主义的概述:一种混合特质
反思与总结
参考书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