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座城市》简介:

房租不断上涨、连锁品牌入驻、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在地文化逐渐消失——这就是缙绅化:旧社区在重建后因地价及租金上升,吸引高收入人群迁入,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往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生活。缙绅化的进程一再深入,未来的城市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公正合理的空间,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书通过对美国四座大都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重大变迁的回溯和分析,指出所谓缙绅化是在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和政策倾斜的支持下,驱赶城市中的穷人,聚集更多精英富人,让贫富两极分化的一个过程。资本的大量流入,逼迫原生社区与文化妥协退让,群体驱逐之下,城市从充满回忆的故居变成精致而巨大的空洞。

谁是城市的掌权者?民众要如何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彼得·莫斯科维茨的镜头巨细靡遗,带我们逐一拜访那些负担不起住房的困窘家庭,了解破坏性住宅政策如何在政商联合下被制定出来,揭露了推动大都市缙绅化背后环环相扣的庞大力量。

—-

◎编辑推荐

★充满人情味的多元社区日渐衰落,千篇一律的连锁品牌入驻,城市的记忆正在消失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1961年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探讨纽约西村的魅力从何而来——小而有变化的街道景观,多样化职业、阶级与种族的居民,文化上的多样流派。50年后,本书作者彼得·莫斯科维茨大学毕业回到纽约,发现自己长大的西村面目全非:中产家庭的住宅变成了高级公寓,熟悉的食品店变成了陌生的咖啡馆,琳琅满目的各色古董店铺被连锁品牌商店所取代……充满童年回忆的建筑被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闻所未闻的财富象征。天价房租迫使他搬离西村,在郊区辗转安身;然而在每一处新的居住地,同样的剧情都在重复上演。他被自己长大的社区驱逐,又在新的安身之地扮演着驱逐他人的角色。

★打碎文化与消费偏好选择的谎言,发现城市不再宜居的真相

——房租不断上涨、连锁品牌入驻、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在地文化逐渐消失——这就是缙绅化:旧社区在重建后因地价及租金上升,吸引高收入人群迁入,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往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生活。但这并非缙绅化的成因,而是征兆。精品咖啡爱好者和个人房产投资者都无需对此负责,真正操控了一切的是政策自上而下的倾斜,为城市的更新铺路搭桥,资本追逐着利润紧随其后,共同打造缙绅化的温床,最终达成群体驱逐,让城市更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而非普通人的生存。

★深入分析美国四大城市变迁动线,回顾纽约西村50年变化始末,致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彼得·莫斯科维茨以美国四座大都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为例,逐一分析其城市格局与人口结构的变迁根源所在。政府与财团的共同规划,使城市更有利于资本的累积而不利于穷人生存。简·雅各布斯笔下那个充满温情、彼此照应、多元景观的西村不复存在,缙绅化正在造成社区、城市、文化上的巨大空洞。

—-

◎媒体推荐

对于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和纽约缙绅化的严格审视,揭露了那些大型机构团体——政府、企业、基金会——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街道变迁。这本书深刻阐明了我们控制的力量和控制了我们的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角力。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直白尖锐……一幅关于美国城市未来的生动而严峻的画面。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缙绅化后期城市在企业的控制下不再宜居,本书对此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彼得·莫斯科维茨在这本书里展示了作为长期的种族歧视政策的恶果,缙绅者是如何从“他人的损失”中获利。他呼吁一场全球运动,反对这种“新形式的种族隔离”,在他看来,住房是一项立足于社区的人权,而非固定资产利益所在。

——莎拉·舒尔曼(Sarah Schulman),《思维之缙绅化》(Gentrification of the Mind)作者

彼得·莫斯科维茨的写作生动而灵活,对城市政府将长住居民出卖给野心勃勃的开发者和富人投资商以求发展的行为提出严厉的指控。这本书为社区敲响了警钟,提醒它们对政府的合作伙伴说“不”,团结一心来阻止末日的到来。

——沙伦·祖金(Sharon Zukin),《裸城》(Naked City)作者

通过四座差异巨大的美国城市,莫斯科维茨建立起令人信服而又至关重要的案例:缙绅化是一种“可感知和复制的行为”,它将以发展的动人名义,摧毁城市中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阿特·阿格诺斯(Art Agnos),前旧金山市市长

《杀死一座城市》摘录:

As Jane Jacobs wrote in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Private investment shapes cities, but social ideas (and laws) shape private investment. First comes the image of what we want, then the machinery is adapted to turn out that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