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的支点》简介:

所谓第一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此著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 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

赵汀阳的哲学著作,特点在其很强的思辨能力和晓畅的文字表达,逻辑缜密而又别开蹊径,读来给人以思想的乐趣。他的哲学研究路径是,运用西式哲学的方法,处理中国思想的问题,因而既有西式哲学的逻辑性,又具有中国哲学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称誉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

《第一哲学的支点》摘录:

海德格尔甚至讥讽说:“常人总是我呀我呀说得最响最频”,却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本真自我,可是,谁又能证明自己有个独特的本真自我呢?p 103 自由本身不能提供任何客观准则,无准则的自由也许是“本真的”,却难免因为无标准而失去意义,并且使人陷入选择的迷茫。摆脱了理性限制的自由无处借力,结果反而使本真自由成为虚构,使人失去必然的立足之地,这个后果在海德格尔晦涩艰深的理论中并不显眼,但在萨特对存在主义的流俗发挥中则清楚可见。存在主义虽已成往事,但其不良后果至今尚存,人们仍然喜欢声称要“找回自己”或“做自己”。可事实是,追求自我的绝对独立必然试图挣脱他人,而越挣脱他人,自我就越空洞,因为任何人的生活内容、意义和价值都是他人的恩赐,而他人对我在的恩赐正是我在的存在论条件。p 104 现代存在论的可疑之处就在于以意识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存在论问题,可是意识哲学的概念与存在论问题却根本不匹配。存在论不需要主体概念,在存在论的世界中不存在主体。对于存在论问题,主体是个不合逻辑的概念,在存在论意义上,一切存在都是平等并存的,每个人都是对称互动关系中的一个行为者,没有什么存在是个对象,人也不是主体,而仅仅是行为者。主体概念是存在论中的知识论残余,知识论之所以需要主体概念,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被对象化而成为知识对象,可是在存在论中,行为主体对其他存在没有任何立法性——主体性只能为现象立法而不可能为存在立法,主体性只能为意识提供标准而不可能为存在树立标准,人只是万物的知识尺度,而决非万物的存在尺度,于是,主体性概念在存在论中完全报废。p 105 人在生存中体验到的烦心、恐惧、决心、勇气、迷茫和绝望,诸如此类的深度情感,都是关于存在的意识问题,却不是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两种问题虽然相关,但有毫厘千里之别。无论诗意还是俗心,无论本真的领悟还是常人之浑浑噩噩,都是关于生存的意识问题,近乎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的...

《第一哲学的支点》目录: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