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简介:

城市女性身为母亲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复杂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样,看起来是一望无际的蔚蓝,但若仔细聆听,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声都是不同的。

本书记录了职场妈妈、单亲妈妈、全职妈妈、两代人共同育儿等育儿条件下的女性,希望通过不同的育儿选择来探讨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当抛开母亲的身份,她们渴望成为的那个自己究竟是谁;并试着寻找解决女性如此疲惫与困扰的线索——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职业生涯设计里和公共育儿制度里……

🌟原生印记、单亲重负、代际冲突、职场高压、教育焦虑……

当代女性成为母亲的困惑、思考与蜕变,需要伴侣、家庭乃至社会的倾听

🌟与二十多位困境中的妈妈促膝交谈

开拓性的本土访谈与书写,城市新女性的一次集体发声

————————————————————

本书呈现的母亲群像如此真切鲜活,带着切肤之感传达出那些被漠视已久的期待、困顿与挣扎。作者从具体而微的生活肌理着手,延伸到社会结构与观念的分析。精微的观察,犀利的质疑以及审慎的思考,挑战着固化的母职身份与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同时也蕴含着朝向未来的新希望。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采访日常,千倍难于采访战地,因为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温柔的体察。泓舟这份珍贵的社会观察,展现了中国城市女性,作为母亲的生命细节。卸下“伟大”的包袱,每一个人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找到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周轶君(纪录片导演、战地记者)

完美主义像一个魔咒,召唤出社会期待的金钟罩,把女性严丝合缝地罩在里面。她们不知不觉内化了种种期待,生出对自我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满足这些要求要付出的成本大部分也是她们自己承担的,因而也是在公共领域不可见的。至此,这个金钟罩的完美闭环便形成了。这本书中的一篇篇真实讲述,是敲开这金钟罩的锤声。

—— 李一诺(一土教育创始人)

这本书非常难得地让真实的母亲发声。做教育这几年,我也接触过成千上万的妈妈,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困扰——“母亲”角色和自我发展、职业要求、家庭其他成员的种种矛盾冲突,我也听过很多次。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能让更多人理解妈妈的不易,也让更多妈妈觉醒:其实你可以不用做伟大的牺牲者,而是做自我生活的主导者。

——郝景芳(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摘录:

访谈的过程中,被访对象们都不吝于分享,她们中的一些甚至说,“你大胆问吧,我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受宠若惊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她们为什么愿意敞开心扉,甚至会主动触碰一些涉及隐私的敏感议题。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彼此的身份认同:我们都是女性,都是母亲。不可否认,这是与她们访谈时天然的优势,我会和被访对象分享自己在育儿中遇到过的困扰和棘手问题,从而唤起共情,打破我们之间的陌生界线。她们会告诉我,自己成长于一个怎样的家庭,如何度过童年、少年时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怎样,曾经对于婚姻的期待以及为人母的心理变化……这些看起来和“做妈妈”这件事联系并不紧密,但事实上,从这些过往经历的讲述中,她们能够卸下防备,且更为连贯地看待自己当下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每个人的多重身份都是由一段又一段环环相扣的经历所组成,那么母亲这个角色在女性的生命中也从来不是横空出世、凭空而起的。如果忽略了她们和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那么女性的声音也会难以真实地表达,其困境亦难以较为完整地呈现。在完成一系列的调研和深度访谈后,我愈发相信,女性的个体叙述,也是构成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的恢宏故事的一部分。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目录:

第一章 看不见的选择
为什么是她们?
找寻的脉络
第二章 生育:重塑的自我
“为什么他还是他,我就不一样了呢?”
“尽量做一个快乐的妈妈”
“离开了主流的生活”
第三章 永不下班的职场妈妈
“如果你没有生第二个的话,很大可能会先提拔你”
“我是这个家里的项目经理”
“像个男人一样工作”
每一次的决定都是抉择
“我到底应该怎么做,他才满意呢?”
第四章 沉重的离婚时代
“拼了命把孩子生下来的”
总觉得对孩子很愧疚
离婚不离家
“现在话语权在我这里”
“对一定要有很完美的家庭,没有特别的执念”
没必要营造一种幸福原生家庭的假象
第五章 全职妈妈:没有第二个选择?
“从来没有想过会变成一个全职妈妈”
一次温柔的提醒
“我没有第二个选择”
“希望自己能早点立起来”
第六章 没完没了的母职
“没有什么界限”
“她从来没有试过别的人生”
“相当于半个妈妈”
第七章 母职焦虑:教育与被教育的
“她怕什么呢?”
“不努力就一定没有收获”
“我往前推一步,他会往后退三步”
“我放下了手里的尺子”
第八章 隐形的父亲?
家具爸爸
周末爸爸
救火队员爸爸
帝企鹅爸爸
“时间贫穷”的男人
第九章 女人的未来是妈妈吗?
放弃一些母性的幻想
退后一步:为父亲们留出空间
走出家庭:互助式育儿
不生,还是生一个、两个?
女人的未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