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现》简介:

一部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思想史著作。以“社会”概念的产生及知识分子对它的使用、理解为切入,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大学问出品

梁元生、黄兴涛、潘光哲、张仲民等学术名家一致推荐,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作者从词汇史和概念史切入,爬梳了“社会”这一词语由西方引介到中国,并且逐步普及的过程。全书研究视角独特,方法创新,以“社会”这一微细的单一概念为基础,将清末报刊和著作中使用“社会”一词的频次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丰富,论证周详,揭示了“社会”逐渐取代“群”“人群”等词的原因。同时,作者并不只聚焦于词语的考证和论述,而是以“社会”一词为切入,再现了严复、梁启超等近代学人对“社会”概念的讨论,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

☆ 本书亮点

1.著名历史学家梁元生做序,黄兴涛、潘光哲、张仲民等学术名家一致推荐;

2.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首部系统专著。“社会”概念在晚清的形成,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将“社会”概念的产生及知识分子对它的使用、理解作为窗口,来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是首部针对“社会”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专著;

3.从词汇史和翻译史切入,比较“群”“人群”“社会”等,反映近代思想流变。作者爬梳了“社会”这一词语由西方引介到中国,并且逐步普及的过程,同时探讨了同时代“群”“人群”等词语的内涵、历史意义及其与“社会”传入的关系,以此透视清末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和社会政治发展;

4.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创新。作者以“社会”这一微细的单一概念为基础,对使用“社会”一词的清末报刊和著作做了深入详细的分析,并对严复、梁启超等相应作者进行追踪式的探讨,展现此段时期的新旧思想交缠及其相互的影响;

5.材料丰富,论证周详,附有详细图表,直观展示“社会”这一概念在晚清民初的生成。作者以《申报》和梁启超论著等资料为基础,将清末报刊和著作中使用“社会”一词的频次进行量化统计,并以时间为线将其绘制成图表,方便读者更为直观地把握“社会”这一概念在此时期的生成和普及;

6.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封面采用欧式花纹、清代服饰等元素,突出近代中西交互的主题。

☆ 名家推荐

现代“社会”概念的兴起和广泛运用,是透视清末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和社会政治发展的一面聚焦镜。承红磊的《“社会”的发现》一书,可谓这方面研究的首部系统专著。全书视域广阔,内容细致充实,特别是对“社会”概念内涵中西日互动的复杂性以及它向各领域多维渗透路径和特点的把握,不乏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值得一读。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当前中国文化史脉络里,研究概念史,务须纵横古今中外思想,努力“收拾”相关学理,寻觅统整相关史料;论析所得,始可一脱“空中楼阁”之弊。现下新进,假借检索资料库为能事,号称“数位人文”,其实既无“人文”,亦非“数位”,不过是“摩登玄学”,识者不取。本书具体落实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概念史研究路向,胜义频出,确可别显新局。读者一览,必然开卷有益。

——潘光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承著聚焦于“社会”这个在近代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的新名词,不但从翻译史角度对其追根溯源,还再现了关键文本和若干重要思想家对“社会”的建构与使用,以及“社会”作为一种话语同时代思潮的关系,在当时的流行和内涵演变,包括其所产生的影响。全书视角多元、结构清楚、材料丰富、论证周详,体现出作者具有不凡的治史功力和比较全面的史学修养,是一本值得关注与阅读的概念史著作。

——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编辑推荐

新的“概念”和“话语”的基础是新的词汇。尽管“社会”一词在中国传统语汇中早已存在,但如今中文中通用的近代意义的“社会”一词却是个外来词。“社会”由西方引介到中国之初,它曾被认为是用来指代“团体”“聚会”“群”等概念,但随着近代中国思想的变迁,知识分子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产生变化,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也终于生成。

作者追述了“社会”思想的传入及其转变的过程,再现了严复、梁启超等近代学人对“社会”概念的讨论,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

《“社会”的发现》摘录:

值得注意的是,society在幕府末期、明治初年传入日本时也不是译为“社会”的。“社会”一词在兰学译作中已有使用,用来译“修道院”“教团”“会派”等,这显然与“社”的本义相关。英文society最初传人日本时多被译为“公会”“会社”“仲间会社”“众民相合”“仲间”“交际”“人间交际”等,在1874一1875年间方有人用“社会”来译society(含义仍有多重)。“社会”一词自此逐渐流行,并在与“交际”“世态”等的竞争中逐渐胜出和固定下来。此外,需注意“社会”也并非只作为society的对应译语,community、association、public等有时也被译为“社会”。 鉴于“社会”概念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将“社会”概念的产生及知识分子对它的使用、理解作为窗口,来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既往研究已经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果。

《“社会”的发现》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晚清“社会”概念的产生
第一章 Society的诞生及其在华早期翻译
第二章 甲午战后的“群”“群学”与“社会”一词的再使用
第三章 从“群”到“社会”:以梁启超为例看庚子前后“社会”概念的形成
第二部分 清末“社会”概念的集中使用及其影响
第四章 严复对中国“社会”所做分期及性质判定
第五章 “社会”与早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第六章 “社会”概念与清末伦理变革
第三部分 民初“社会”话语的流行与“社会”内涵的转变
第七章 民国初年“社会”话语的流行与内涵转变
结论
附录一:《申报》“社会”使用情况整理(1873—1894)
附录二:梁启超论著目录及“群”“人群”“社会”使用情况(1899—1904)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