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简介: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 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 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既成 ;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曾普遍水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摘录:

吾写作此篇之诸文,首成原理及原心四章,今标理与心之名。首二章为原理者,乃以哲学皆明义理,中国哲学之义理固有种种。此文即就其要者分之为六:即物理、名理或玄理、空理、性理、文理与事理。知理之有此六者……第三四章为原心者,则由于人之知义理必本于理性的心知,而理性的心知,又原有种种。此二章论孟墨庄荀之言心,即意在标示四种形态之理性的心知,此即知类知故的知识心、虚灵明觉心、德性心、与知历史文化之统类之心。知物理事理,要在知识心;知玄理空理,要在虚灵明觉心;知性理,要在得性心;知人文之理,要在知历史文化之统类之心。此为吾原理原心二文之内在相契应处。然此二文之说六理四心,亦只是粗略如此说。如纯哲学的讨论何以开吾人之一心为多心之故、此中之多心与多种之理之错综关系、以及既开一心为多、分理为多,又如何言心之统一、理之统一,与心与理之统一等,则此二文虽有所暗示,而未能详及也。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目录: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一缘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第一章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导言
二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佛学与空理
五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结论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本文宗趣
二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导论
二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一缘起
二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辨“或”与“假”
四辨“效”
五辨“辟”
六辨“侔”
七辨“援”
八辨“推”
九辨“辩”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第七章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一导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三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五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六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七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一墨家之论“辩”
二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三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四言与无言
五葆光与物化
六孟子之论“辩”
七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论“辩”
九孟荀之辩与默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三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四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五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二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四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一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二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三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六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七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三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四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
五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六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七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第十四章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一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二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三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五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六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七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第十五章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一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二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三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四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六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七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八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