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成长》简介:

《持续成长:日本优质长寿企业的实践智慧》为“知识管理系列”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对日本持续成长型企业(即“优质+长寿”企业)的深入研究,为广大经营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持续成长的解决方案。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持续成长型企业,明确提出了持续成长型企业具备的“三种组织能力”(执行与变革力、知识创造力、愿景共享力)和“三组价值标准”(社会使命与经济效益、共同体意识与良性竞争、放眼未来与直面现实),三种组织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企业业绩,而三组价值标准是组织能力的基础。

第二部分探讨了阻碍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三大壁垒”(经验壁垒、现状壁垒、组织结构壁垒),从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场”的建设、领导者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开出了对症的“药方”。

如何进行决策判断持续创造价值?

如何突破不确定性获得持续成长?

如何经受时间考验成就基业长青?

本书明确提出:组织和人决定了一家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成长!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贯彻常识并持续地付诸实践,常识就会转变为非常识,催生企业的第二曲线!

本书内容极具借鉴意义,可读性高,不仅适合广大企业管理者作为提升管理实践水平的参考书,也适合创新实践者借鉴研读。

1.“知识管理系列”丛书之一,由日本管理学家、“知识创造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主编并作序推荐;

2.陈春花、陈劲作序推荐;

3.全面剖析持续成长型企业本质及实践智慧,从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场”的建设、领导者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开出了详细的“药方”。

读者推荐

“保持人尽其才、为社会和人民而奋斗的企业方能基业长青”,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卓越企业的根基。本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证明了上述观点,剖析了优质企业的本质与实践过程。虽然有人觉得这句话没有任何新奇之处,但是在现实中,将常识具体化、持续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因此,如果我们贯彻常识并持续地将其付诸实践,常识就会转变为非常识,催生企业的第二曲线。

——野中郁次郎 日本管理学家、“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在经济价值和社会责任并重、科学管理和人文精神同步的新时代,我们应高度重视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共享,以及基于 SECI 模型螺旋上升的知识管理。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创新与知识管理会议(iKM)创始人兼主席

在知识驱动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阅读“知识管理系列”图书能产生极大的价值。通过这套书,读者会更清晰地了解组织中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创造是什么、如何在方法论层面更好地进行组织知识创造……对这些内容的把握能让我们按照知识管理的逻辑主线去理解企业,理解组织创新力的打造。

——陈春花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持续成长》摘录:

要想同时实现战略的贯彻落实和面向未来的变革,企业必须具备以下3个特征: ·高管层发挥领导力,兼顾长远目光与决策速度; ·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 ·中层管理人员理解组织理念,在一线推动创新。

《持续成长》目录:

致中国读者/VII
推荐序一/XI
推荐序二/XVII
译者序/XXI
写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XXV
序章企业能够持续成长吗 1
无形资产的价值 2
环境变化与企业的成长 3
生存并维持高额业绩的难度 5
持续成长型企业的定义 7
依靠组织和人才 9
研究的方法论 12
急剧变化是常态 15
本书的结构 15
第一部分 /17
持续成长型企业的特征
第一章 持续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模式 19
三种组织能力与三组价值标准 20
组织能力与业绩的关联性 21
组织能力的结构 25
丰富的提高组织能力的经营资源 26
支撑组织能力的价值标准 28
第二章 持续成长型企业具备的组织能力 29
执行与变革力 31
知识创造力 44
愿景共享力 52
第三章 持续成长型企业的价值标准 63
既重视社会使命,也追求经济效益 65
共同体意识与良性竞争共存 73
既放眼未来,也直面现实 85
第二部分 /93
实现持续成长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章 阻碍企业持续成长的壁垒 95
经验壁垒 100
现状壁垒 104
组织结构壁垒 111
第五章 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119
灵活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123
场的建立 131
过程评价 136
着眼未来进行人才招聘及培养 146
发挥制度的意义并对其不断完善 151
终章 为成为持续成长型企业而努力 157
注释
附录/163
附录 A 提升业绩的组织能力与组织人才管理调查(2009 年) /164
附录 B 基于“DNA 调查”得出的分析结果 /199
附录 C 使用 Recruit Works 研究所“2005 年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数据得出
的分析结果 /202
附录 D 持续成长型企业的股票收益率走势图 /204
结语/20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