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简介:

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中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矢志不渝》目录:

致谢
引言
贞女现象的背景与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贞女现象与明清历史
贞女与明清的家庭
“为什么”的问题
本书的资料问题
第一部分历史
第1章道德英雄主义与崇尚极端:明朝(1368—1644)
“贞”和“贞女”
早期故事
话语变化:宋元时期
明朝的国家政策
追求新奇与极端的文化
政治动荡与道德英雄主义
女性的忠贞与男性的忠诚
第2章聚焦于贞女:17世纪赞美殉死
清初文人对贞女的赞美
雪棠纪
宋典事件
王秀文传奇
朝代危机和贞女象征
不合作者
复明分子在行动
效忠清廷
第3章表彰贞女的国家和社会网络:18—19世纪
旌表和满族的民族身份
禁殉政策及其妥协
对贞女的旌表
地方政府的奖励
文人歌咏和征文
建祠
地区差异
第二部分选择
第4章劝阻:贞女的母家与夫家
守贞——唯一的出路?
贞女的阶级与教育背景
父母—女儿的冲突
矛盾的责任:贞与孝
面对“抗命”的女儿
父母威逼的问题
应对不寻常的“儿媳”
立嗣
务实的新策略
第5章为理念而献身:选择殉节
选择死亡
风光的自杀:奔殉
为名而自杀?
自杀行为的文化象征
义:不容推卸的责任
幼年订婚的心理影响
包办订婚中的“情”
相聚于另一个世界
“美丽的想法”从何而来
第6章年轻的生命,漫长的旅程:贞女的生活
婚礼
特殊的儿媳
“处女母亲”
贞女的行为规范
枯井波澜
性的问题
伸张正义
当地精英和贞女的娘家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
第7章古礼与新解:关于贞女的争论
归有光与明朝的贞女争论
清初的争论
著名的乾嘉学者加入讨论
在考据圈子之外
儒家经典注释中的争论
合葬的问题
中庸之道——平衡道义与礼仪
父兄笔下的贞女
结论
附录《钦定大清一统志》中所录的贞女
参考书目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