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日记》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洞见。有幸能阅读他辞世前两年记录下来的这本《最后的日记》,我的心仍然被言词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切期许所撼动。

——胡因梦

在克里希那穆提众多出版物中,本书是唯一一本在他独自一人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的言论,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不同于他以往作品的言词犀利,《最后的日记》以一种平和的语言,缓缓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况下,他每天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万物,与它们融为一体,体悟它们的生存哲学。在那个远离喧嚣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间丑陋交易的山谷里,橘树含苞待放,花香弥漫。在每篇日记的起始,你都能看见他用优美的笔调,描绘着这个山谷的美妙。而后,在这些自然生灵的启发下,他会生发出自己的思考,带领你一起进入思想的领域,思索生命的真谛以及死亡的真义。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还虚构了一位来访者。这位来访者带着沉重的疑问,神情忧伤,郁郁寡欢。他通常在早晨来访,与克里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讨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变化是明显的,他开始变得平和而沉稳,对于生死的思考也愈见豁然。

《最后的日记》并不是一本适合一气呵成地看完的书,而是一本适合信手拈来、随意翻阅的作品。无论是在心浮气躁还是宁心静气的时候,翻开这本带着大师体温的最后感悟,你都会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片段。

《最后的日记》摘录:

在没有曲解、没有偏见、不抵触自己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理解你是什么的本质,这才是朴素的开始。观察、感悟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感觉,不要压抑、不要控制,只是观察,就像注视飞翔的小鸟,不加入自己的偏见与曲解——这样的注视会带来极端朴素的感觉。没有压抑,没有自欺欺人,没有自我提升,也没有自我实现,非常纯真。在这样的注视中,会获得极大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中,会产生朴素的尊贵感。然而,如果你把这些话讲给现代的学生或儿童,他们很可能会兴味索然地望著窗外,因为这个世界沉沦在追求欢愉之中。 人类似乎总是在逃避自己,逃避自己是什么,逃避自己的去处,逃避宇宙,逃避日常生活,逃避死亡与开始。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从未意识到,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逃避自己,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逃避,有意或无意,冲突、欢愉、痛苦、恐惧等依然存在,它们最终会占据优势。你也许会尝试压制它们,你也许会通过意志行为故意躲避它们,但它们却会再次出现。欢愉也是占据优势的其中一个因素,它也会有同样的冲突、同样的痛苦、同样的无聊。欢愉、疲劳与苦恼是生活骚动的一部分。你无法逃避,我的朋友。你无法逃避这种深不可测的骚乱,除非你认真思考。不仅仅是思考,还要认真观察,密切关注思维与自我的整个运作。你也许会说这些太乏味了,没有必要。但是,如果你不予以关注,不去留心,那么未来不仅会更加颓废、更加难以忍受,而且会毫无意义。这些并不是沮丧颓唐的观点,事实就是如此。你现在的样子就是你将来的样子,你无法逃避。这如同日升日落一般笃定。这是所有人、所有人类共通的,除非我们都发生改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不由思想掌控。

《最后的日记》目录:

前言
加利福尼亚 奥哈伊
1983年2月25日 星期五 与所有生命建立关系
1983年2月28日 星期一 无思无欲与清空思想
1983年3月10日 星期二 归属感是人类的天性
1983年3月11日 星期五 无时间概念的沉思
1983年3月11日 (续)  人类本应和谐共处
1983年3月15日 星期二 追溯自我对于死亡的意味
1983年3月16日 星期三 生的恐惧与死的真相
1983年3月17日 星期四 内在世界里的时间与空间
1983年3月18日 星期五 远离娱乐,回归朴素
1983年3月25日 星期五 天堂的本质并不在时间与思想之中
1983年3月31日 星期四 揭发战争的真相
1983年4月18日 星期一 超越记忆的延续性
1983年4月19日 星期二 心理世界的学习同样需要遵循时间定律
1983年4月20日 星期三 从观察、倾听到产生顿悟
1983年4月21日 星期四 出自欲望的行动是腐化的、扭曲的
1983年4月22日 星期五 沉思不需要衡量与比较
1983年4月23日 星期六 思想无法改变人类
1983年4月24日 星期日 敏感性和欲望的复苏及探究
1983年4月26日 星期二 博爱与杀戮一样真实
1983年5月4日 星期三 有序而和谐地生活
1983年5月6日 星期五 无观察者的观察
1983年5月9日 星期一 语言的理论束缚头脑
1983年5月12日 星期四 什么能够改变人类?
汉普郡 布洛克伍德公园
1983年5月30日 星期一 摆脱内心平庸的生活
加利福尼亚 奥哈伊
1984年3月27日 星期二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1984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外在与内在就是我们生活的潮起与潮落
1984年3月30日 星期三 死亡的真意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