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少年》简介:

本书由著名的荣格承继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于1959-1960年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的冬季讲座精编而成。

永恒少年,典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他来自古希腊母性崇拜仪式,也是被母亲的疼爱所深深包覆而无法完成个体化历程、长大成熟的孩子。作者相信永恒少年现象将日益普遍。

作品深入分析了脍炙人口的《小王子》与《无空间王国》当中 “永恒少年”的问题;深入解读“永恒少年”的心理与人生困境,并提出建议;同时附《小王子》的原书插图,结合文本与图像分析,展现荣格派分析技巧的多样面貌。

《永恒少年》摘录:

P13 個人潛意識僅為集體的部分展現,榮格心理學更關注集體無意識,至要之處在於原型理論。原型是心靈的重要主宰,急於表現、不容妥協,症狀僅為警訊,無法「處理」,只能整合。 P25 一般而言,這類年輕人的正面特質是有某種靈性,這來自於與無意識(unconscious)相當親密的接觸。 P32 榮格對此有著相當有趣的想法,他提出或許這是無意識針對人口過剩所作的補償,也就是説,大自然之所以推崇這樣的傾向,是補償人口過剩的現象——如此一來有一定數量的人們就會克制生育。 P35 可以說在女人身上,阿尼姆斯總會先預想在現實中稍後需要做些什麽。 P40 問題在於他如何可以從這個年少的幻想生活及青春中,將自己拉出但卻不失去價值感?亦即,人如何能在不失去兒時所擁有的整體感、創造性及活著的真實感下長大? P42 儅個體被無意識所擊敗時,將個體緊緊抓住的正是那帶有侵吞或是退行本質的無意識面向,也就是那種回頭看的傾向。你甚至可以說,大蟒蛇表現出朝向死亡的一種拉力。 P42 據説大象代表著不能被征服的堅忍力,同時也是基督的意象。 P43 在中世紀時代,大象代表慷慨之人,但是也帶有不穩定及情緒化的特徵,因爲據説大象是慷慨的、聰明的,因此牠是沉默寡言的,但是一旦落入盛怒情緒,感官娛樂沒能將之安撫下來,唯有音樂能讓牠心滿意足。 P43 獅子所代表的是酋長類型的勇者意象,而大象則是巫師的原型,牠同樣帶有勇氣,但是除此之外還帶有智慧及秘密的知識。因此在非洲社群的階層中,大象代表著得到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人格。 P47 現代的法國文明,因爲本地及國際的各種因素,是特別從無意識中被切斷的。 P52 這顯示了心理的典型情境,意識的人格走入窮途末路,同時已經沒辦法繼續走下去了。當個體感到全然失去方向,既沒有目標也沒有前景。在那些時刻,能量被擋住了而無法進一步流入生命,能量不斷堆積,...

《永恒少年》目录:

推荐序 从黑暗涟漪到终极光明:一条永恒少年的不归之路/洪素珍 001
致谢词 001
第三版编辑说明 001
第一章 永恒少年原型 003
永恒少年的特征 /004
工作就对了 /008
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 /010
感伤与残酷 /012
《小王子》/019
被蛇吞掉的象 /024
画出绵羊的考验 /030
第二章 箱子里的绵羊 041
孩童神的双面性 /044
缺陷的自性? /048
成长与幻灭 /053
绵羊的象征 /055
创作与疗愈 /066
第三章 如果拒绝成长,成长就会杀了你 073
悲剧的虚弱性 /074
过度生长的猴面包树 /078
成双的星球:截然相反的命运 /091
“总有一天”与无聊感 /095
玫瑰与阿尼玛的双面性 /100
第四章 情感的价值 113
带着星星的属性诞生 /117
初会地球 /121
蛇的象征与死亡诱惑 /124
统计学对灵魂的毒害 /134
独一无二的驯服 /141
第五章 死亡 151
劣势功能的魔力 /155
我,无力动弹 /161
负伤与疗愈 /172
遭遗忘的口套 /185
第六章 一个年轻人的经历(上) 191
第一封信中的梦 /195
双重性、依附与死亡 /199
女孩与梦 /204
永恒少年的中年危机 /213
第七章 一个年轻人的经历(中) 219
下方的星星 /220
欠缺情感,没有踏实地活过 /228
为生命做出选择 /235
大地与骷髅 /238
第八章 一个年轻人的经历(下) 249
失去羽翼,落入死亡 /250
亚麻油布地板 /254
被动罪恶感 /258
智性主义之害 /263
被阉割的尊严与勇气 /270
第九章 对新王国的期盼 281
梅尔希奥 /286
冯·斯比德与佛 /293
孤单的孩子与无意识 /303
虚弱的爱洛斯 /308
理解自己的投射 /312
父子冲突 /315
第十章 权力欲 321
失序的宴会 /322
爱与权力 /335
陷入恶魔游戏 /345
知识与权力 /351
第十一章 对立面的意义 359
冯·斯比德与他的分身 /360 缺乏联结与罪恶感 /367
狼与蘑菇 /384
第十二章 废墟上的华丽建筑 397
在变迁中联结内在真诚的信仰 /402
日耳曼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联 /408
屎疾镇之乱 /411
再次物极必反 /423
最后一幕 /434
附录一 参考书目 443
附录二 延伸阅读 44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