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简介:

作者乔阳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她和雪山间的藏民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或者说笑话,观察他们,也被他们观察,直到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她和那里的自然生活在一起,感受它们,也 被它们感受,直到成为它们中间的一个。

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

乔阳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行走,静默,聆听,记录。而现在,她讲述。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摘录:

保持传统生产于族群的意义至少有一点:在于基本自给自足,不必大量地和更大经济体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这些人较长时间地保持了生活和思想上的独立自由。这里即便在纳西与藏地、藏地与汉地的拉锯中,仍然有种天马行空的不拘。你不依赖就不被裏挟唯一“外来的”可能是宗教,来自喜马拉雅南侧的教义最终被本地的神山崇拜混合在一起,大地本就是宽容的容器。 这样的人群应该被珍视,他们完成,并至今保留了从自然认识到生产生活,形成艺术与宗教的完整行程,承袭着并提供了人类和土地交往的有效范本。他们在过去的年代,创造和现固了一套和自然连接的生存方法,在今天的时代,仍然为日渐贫乏的人类生产和思想提供了多样性。把它仅仅当作某一特定民族的传统孤立起来观赏和消费它,割裂了人类发展的过去和未来,实在是太愚蠢。 随着土地的集中,养殖和种植集约化生产,我们会失去所有真正意义上的牧场和农村。作为最后一代模板的老年人一个一个离世,带走的是来自土地的基因。他们的人生固然经年累月地辛劳,变形的脚掌也能紧紧扣住大地。他们耕作、放牧,这让他们强壮、灵巧、自信和确定。我们去翻译他们,归类整理,像是悼念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建立且巩固了知识的王国,并区分了“阶级”。因为“体系”充满了权力和欲望,看得见的历史和知识放弃了更多沉默的经验。 不事生产的人们热衷在乡间实验中创造出“农民画家”“农民音乐家”,以及新的乡村,而真正的农民作为农民的价值,牧民作为牧民的价值却无法彰显。人们認视了真实的体会是从真实的行动中产生的。最终这些时的把戏无法指导人类回归土地。这片土地在入类出现之前就经历了大地的碰撞、抬升、喷发、沉淀和侵蚀,如今在接受人类欲望与技术的喷发和侵蚀。技术使我们安逸,又何尝不是一条苦旅。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目录:

第一章: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第二章:夏日植物巡行
第三章:山中十日
第四章:牵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