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男》简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我,厌男》摘录:

Misandry and misogyny cannot be compared, quite simply because the former exists only in reaction to the latter.

《我,厌男》目录:

1 | 前 言
9 | 厌男,阴性名词
17 | 与男人结合
25 | 歇斯底里的厌男怨妇们
31 | 讨厌女人的男人们
43 | 女性愤怒的呐喊
53 | 像男人一样普通
61 | 异性恋的陷阱
69 | 姐妹
75 | 赞美“特百惠聚会”“睡衣派对”与“女孩俱乐部”
83 | 后 记
95 | 致 谢
99 | 拓展阅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