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蜂记》简介:

机智幽默、对大自然充满孩童般热爱的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绝对是理想的旅行伴侣,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萨塞克斯郡的灌木丛,从东欧的波兰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发觉,原来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丰富多样的蜂儿正嗡嗡谱写着生命的乐章。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全球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寻蜂记》摘录:

……我们找到了一直在搜寻的熊蜂。然而,那里只有藓状熊蜂,而且大部分是雄性。我无法理解它们是如何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熬过来的,或许它们只是一个垂死种群的残余。 我们采集了蜂腿的样本,本把它们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许多雄蜂是二倍体。 蜂类的性别决定方式非常奇特,与人类大不相同。雄蜂通常由未完成授精的卵发育而来,染色体是正常的一半,所以DNA数量也是正常值的一半。如果以科学术语来称呼,那它们就是“单倍体”。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它们有完整的DNA和成对的染色体,是“二倍体”。 拥有遗传多样性的健康种群都是以这种方式运行的,但是,在近亲繁殖的种群里则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蜂类没有性染色体,只有一个基因决定性别,这个基因在一个种群中会以几十甚至几百种形式出现,它们被称为“等位基因”。只有一个等位基因的个体会成为雄性,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则会变成雌性。单倍体个体的染色体都是单份的,所以它们会自动地成为雄性。二倍体通常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因为从父母处获得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二倍体通常是雌性。 当种群数量很小时,问题就来了。在小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消失了。某个基因的不同副本数在稳定地减少,这一过程被称为“遗传漂变”。如果决定性别的基因失去了基因多样性,那么种群中就会仅剩几个不同的等位基因,蜂王和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雄性交配就会变得非常常见。蜂王产下了本该成为雌性工蜂的受精卵,但是其中一半因为遗传了完全相同的基因副本,从而变成了二倍体雄性。这些雄性在种群中不负责任何劳动(雄性熊蜂不承担任何工作,除非你把交配也算成一种工作),因此,该种群将会失去一半劳动力(工蜂),使蜂巢面临灭顶之灾。莫纳赫群岛上出现了如此多的二倍体雄性,对于这些存量不多的藓状熊蜂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寻蜂记》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索尔兹伯里平原和尖叫熊蜂
第二章
本贝丘拉岛和卓熊蜂
第三章
戈尔茨山脉和黄腋蜂
第四章
巴塔哥尼亚与金巨熊蜂
第五章
加利福尼亚和富兰克林熊蜂
第六章
厄瓜多尔和挣扎的熊蜂
第七章
泰晤士河口的棕地雨林
第八章
奈颇城堡与被遗忘的蜂
后记
后院的蜂
注释
索引
本书中出现的主要物种名称
译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