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简介:

☆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

☆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

▎编辑推荐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名人推荐

本书对“语言中的历史线索”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知名书评人 维舟

本书内容广博、材料翔实,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徐徐展开,读来有“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之感。相信读者诸君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盛益民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中国话》摘录:

和诸多知名唐诗相比,这两首诗虽然被收入《全唐诗》之中,却鲜为人知。寻阁劝和赵叔达并非著名诗人,这两首诗几乎是他们两人仅传的诗作,在这次对诗后不久,寻阁劝为就英年早逝。而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南诏专用的词语和地名,如“藤越”(腾冲)、“昶”(臣)、“俚柔”(百姓),一般读者读之如坠云里雾里。其中尤以整句用南诏语言入诗的“波罗毗勇猜”最为难懂。古人读到这首诗,也会和今人有同样的困惑,因此五代成书的《玉溪编事》对“波罗毗勇猜”做了注解:“波罗,虎也;毗勇,野马也。骠信昔年幸此,鲁射野马并虎。”由于寻阁劝曾经在此地狩猎老虎、野马,所以赵叔达依此夸赞寻阁劝勇猛。

《中国话》目录:

最初的华夏农民
稻农的出现
从东非到太平洋——种稻者的扩张
环绕青藏高原的稻谷
回到华南
籼米和粳米
籼米之路——从东南亚到中国
东亚的外来户——麦
青藏高原边缘的稷农
稷为何物?
喜马拉雅南麓和太平洋上的稷
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
中原的天干地支
印度东北的十二地支
中国数字的输出
2和7的神秘联系
中国话里的其他进制
万之谜
回到干支
可汗墓碑上的生肖
十二生肖抓小偷
东南亚的生肖
中国人的伴侣动物
中国最重要的牲畜
汉语的猪从何而来?
彘之路
“鸡”的南方起源
雒鸣湘西
东亚共通的“鹅”
老虎吃野马
楚国的老虎
新疆虎湖
东进之马
西方来客
数学天才莱布尼茨的语言学研究
中国的大熔炉
传承千年的神剑?
不氧化的金
银铜和钱
冶炼技术的诞生
从冶铁学生到炼铁老师
中国人的七大姑和八大姨
自远古传来的爸妈
“爷”是祖父还是父亲?
“爹”从何方来?
称呼亲戚背后的逻辑
“女郎”为娘
永不变的“舅舅”
论资排辈的重要性
中国人用过的衔头
中国之外的“伯”
“后”——最早的尊贵头衔
“汗”与“可汗”
贬值的“单于”
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
熊在苍山跳
离不开“勐”的壮侗人
山东的壮语地名
中国城市在外语中的称呼
敦煌、敦薨与吐鲁番
妙香国和郁金地
中国的江河
甜蜜茶点
舶来的甜蜜
饮杯chay/te
“茶”之源
饮茶吃果
附录
本书标音说明
推荐书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