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与正常》简介:

作者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

《非常与正常》摘录:

 我和金大陆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打乱秩序的“革命”喧嚣已经过去,社会重新回到了比十七年更甚的压抑和沉闷的轨道,前程茫茫,任何向往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梦想”。由于我们生长的时代自始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环境,对怎么样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怎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也一片茫然。但渴望自由的心火并没有熄灭。当时金大陆写了不少小说、诗歌,具体内容和词句今天已不复记忆,对未来憧憬的印象则至今犹存在我的脑际。那个时代极度贫乏,惟有人力无法改变的“光阴”可以恣意挥霍,我们在一起不知聊过多少个日夜。回想起来,金大陆立志把身经的时代写下来的想法就是在那时种下的。以后大陆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这一想法从未动摇。这些年大陆每当发现稀见的新材料,或采访重要的当事人,都会及时让我分享,不过我从未听大陆谈过为什么他要持久坚持研究文革。我想大陆的原动力应该和大陆在文革中的特殊遭遇和感受有关。这一点有必要稍作说明。   文革在它结束后的不久即被定性为“灾难”,这是1949年以来所有政治运动中不留尾巴彻底否定的惟一例外。今天对文革的多样看法固然是因为“伤痛”的淡忘,更重要的还是随着距离的拉开,可以较容易从广阔的视野中看到文革的不同面相。即使从灾难着眼我们看到的与以往也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文革和十七年,是意外的歧出还是“顺理成章”的结果,或者说十七年是不是“理想国”,今天的认识都远较当年丰富。但无论如何,文革对我们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确实是怎么估价都不过分的。在这个巨大灾难中每个个体的情况当然会有不同,大陆的手足之亲直至文革后期仍遭飞来横祸,可以说他个人的经历和我们民族是真正称得上患难与共的。所以,大陆致力于文革研究不同于对待一般的“学术”课题,当然更不是闲情逸致式的兴趣。   我在这里特别交代大陆的“家国之痛”,是想说明为什么大陆本来完全有资格和理由像时下海内外大多数有关著述一样对文革作批判...

《非常与正常》目录:


总序

题记
第一章 上海(市区)1266—1976年的人口状况
一、总人口与总户数
二、各区人口分布情况
三、人口自然变动
四、若干区的人口自然变动
五、人口机械变动
六、人口性别构成
七、人口年龄构成
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其他
第二章 上海“文革”时期的婚姻管理
一、结婚登记情况分析
二、离婚登记情况分析
第三章 上海“文革”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
一、“文革”前的工作基础
二、“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和状况
三、成效分析
第四章 1966—1976年上海的职业人口
一、职工人数的增长及其特点
二、职工的来源
三、职工的分布
四、职工分类和性别构成
第五章 上海接待外省市红卫兵
一、初始期与上升期
二、突破期、高潮期与回落期
三、组织与活动
四、管理与服务
五、角色与态度
六、一个关键问题
附一:上海市接待各地串联学生统计情况一览表(1969.8.15—12.12)
附二:上海市接待各地革命学生办公室直属接待单位一览表
附三:读毛泽东关于“大串联”的谈话史料
第六章 上海红卫兵外出大串联之一
一、正式的外出途径
二、诉求和企盼
三、抵御与挑战
四、非正式的外出途径
附一:寻找“蒋如毛”——我的大串联之
附二:三进山城——我的大串联之二
第七章 上海红卫兵外出大串联之二
一、徒步串联
二、曹锦清教授的故事
三、后期串联
四、钱粮往来与清理
附:从上海走到上饶——步行串联纪实
第八章 外地红卫兵驻沪联络站的建立和撤销
一、流产的“串联联络站”
二、10月以后的“顺产”
三、一项发现
四、短促的尾声
附:外地红卫兵驻沪联络站在上海工总司文献中出现情况一览表(1966.12.3—1967.3.10)
第九章 上海“文革”时期的服饰演变
一、标树崇“武”的审美
二、悄悄启动的消解和蜕变
三、“一身军装”的变形
四、化解“千人一面”
五、“江青服”在上海v
六、所谓“奇装异服”
附一:上海确变啦!
附二:领与袖的红色风情(文摘)
附三:1969—1976年上海报刊关于批判“奇装异服”专题文章目录
附录一 始信人间有鬼狐——从苏步青教授的《夜读<聊斋>偶成》谈起
附录二 复旦的“文革”资料哪里去了?一曹宠、秦邦廉访谈记
附录三 上海“文革”研究的史料准备
附录四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涉及和包含“文革”内容的情况简介
附录五 从巧合到圆满——陈国康先生(陈老头子)的“文革”资料收藏史
附录六 “文革”时期上海毕业生上山下乡及分配情况统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