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相遇》简介:

★理解当下的中美关系,应该从两百多年前的中美相遇开始

贸易战、留学生、移民、种族歧视、朝鲜半岛问题……困扰今日中美关系的这些话题其实并不新鲜,它们都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清朝与美国的相遇。中美因贸易结缘,而今却要因贸易反目成仇,甚至彼此脱钩吗?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针对特定国家移民的种族歧视法“1882年排华法案”,为何目标对准了中国?今日的朝鲜半岛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干涉东北亚的战略楔子,可谁又知道,美国进入朝鲜半岛竟然是中国从中牵线介绍的呢?

★还原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真相,颠覆对晚清、对美国的固有认知

教科书中呈现的历史,往往带着各种先入为主的现代观点,将过去简化为一两句盖棺定论。然而历史从不简单。为何中国会轻而易举地将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才获得的权利统统授予美国人?清朝真的是闭关锁国、不与外界往来吗?为何中国第一位派往外国的大使竟然会是个美国人?《中美相遇》以生动的叙述,还原200多年前真实的中美交往。回到历史发生的时代,认真检视每一个细节,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其实与真实相去甚远。

★关注大事年表背后的个体故事,让历史回归人本身

历史终究是由人构成的。从珠江口民妇郭梁氏之死,到密西西比州没法上学的林家女孩,从努力适应新大陆生活的留美幼童,到大搞“夫人外交”的慈禧太后……中美关系,不只有波澜壮阔的战争与条约,更有无数活生生个体的一言一行。正是通过这些小故事、小人物,我们才更容易看清被大事件掩盖的历史本质,看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复杂深刻的联系。

★以史为鉴,窥视中国走向发展、走向世界的曲折道路

从康乾盛世到积贫积弱,到今天的再度强大,中国在过去的200年里走出了一条无比曲折的道路。为了走向复兴,清朝发起了洋务运动、公派留学等种种举措,却终于一败涂地。这些政策是否有可取之处,又为何失败?晚清的道路究竟错在哪里?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为何如此坎坷?为什么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的地位发生了如此巨大的逆转?何谓先进,何谓落后?

我们如何认识百余年前的晚清,也同样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眼下的中国。

◎ 内容简介

1784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华;100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从蒲安臣使团到留美幼童,从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历史学家王元崇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国际化的艰辛之旅;打破线性历史观的陈腐教条,重新审视今日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若说这是一则老故事,故事背后的精神,却如同星期一的早晨一般崭新无比。”

《中美相遇》摘录:

清代乃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它深刻改变了中国本身的面貌,而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任何片面的观察都可能导致偏颇。例如现在中国颇有一些人要通过发起所谓‘汉服’运动,追求复古,四处鼓动宣传,其实是一种短视的体现,完全不懂得至少自17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更不晓得这样的运动是在开中国历史的倒车,对我们当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和多元融合的社会文化并无多少裨益。

《中美相遇》目录:

1 |前言
甲篇 天朝与外藩:清代中国的世界秩序
15 |第一章 清代中国的外交体系
43 |第二章 19 世纪中期中美的双双“中兴”
乙篇 灵魂与银子:“中国风”、茶叶与鸦片
63 |第三章 “中国风”与欧美的中国梦
87 |第四章 中国茶叶与美国灵魂
99 |第五章 到中国去!
115 |第六章 中国鸦片美国梦
丙篇 体制与体面:条约、好朋友和磕头
135 |第七章郭梁氏之死
163 |第八章 朝觐与不许朝觐:中美《望厦条约》
的签订
191 |第九章 躲在角落里的美国
201 |第十章 跪还是不跪,这是一个问题
丁篇 以夷变夏:外交、出洋和留洋
221 |第十一章“真正的朋友”:雇美国公使出任中国钦差
239 |第十二章 改变还是尊重中国:蒲安臣“勿扰她”演讲
255 |第十三章 千古壮举与百年遗恨:中国留美幼童项目及其失败
戊篇 金山之梦:在美华工和华裔
297 |第十四章 1882 年《排华法案》的前世今生
317 |第十五章 石泉惨案赔偿记
353 |第十六章 林家女孩:我们究竟是谁?
已篇 大门口的老熟人:枪炮、条约和下午茶
373 |第十七章 中美朝鲜半岛恩怨录
411 |第十八章 老佛爷的夫人外交:慈禧太后与美国康格夫人
461 |结语:从烟草到镂斐迪的中国国情报告
501 |参考书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