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战争》简介:

·拉尔夫·戈莫里奖首次授予以中国与印度为主题的著作

·入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ICAS)人文学科最佳图书奖

·中外知名学者专家仲伟民、梁小民、魏明孔、龙登高、罗茂锐郑重推荐

·打破标准国别史叙述框架,展开大西洋外劳动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大辩论

·挑战西方经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亚洲腹地经济生活与经济思想的大变革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国家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全球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

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全球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全球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一手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全球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全球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造茶与印度机械制茶较量的故事,创新性地对比了中印从上至下各界人士为求生产转型与经济利润所择取的策略与路径,由此反映亚洲腹地早已置身于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参与了资本的积累与循环。

叙事层面外,作者借助斯密、马克思等大家的理论旁征博引,旨在论证西方当时在奉行自由思想与市场的理念下,在殖民印度为求利润与积累,实质却隐匿地鼓励着不自由的劳动生产体制。这种思想政治与生产实践的矛盾,由此反映西欧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不具普遍适用性。而中国各派文人学者则在西方经济政治学思潮与劳动集约型生产实践的浸润下,企图引导东方世界的财富观、日常生活及经济思想史在世纪之交的变迁,本书揭示了这种变迁背后复杂、多样的社会逻辑与理论逻辑。

名家推荐、媒体评价:

通过中印之间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异同,对印度和中国的茶叶生产流通机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比较两个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主发展与外来影响之间的复杂处境和艰难抉择。这既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也是本书最有创见的部分。这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不仅是国际茶史研究的新成果,也将是全球史研究的代表作。本书译文准确流畅,可谓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新闻出版总署“全球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著有《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关于茶叶的书可以说汗牛充栋,我也读了一些,深感本书有自己其他书没有涉及的特点。首先展现出全球竞争如何将中国和殖民地印度茶业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从全球一体化的视角来研究茶叶问题。其次,通过阿萨姆邦和中国武夷山、徽州在现代经济的崛起,说明许多被视为不适于现代的传统实际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批评了东方主义等曲解落后经济现代化的理论。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经济学是什么》,译有《经济学原理》《气候赌场》。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度,系茶叶之故乡。中国茶最初被视为药材,饮茶“令人有力悦志”“苦茶久食益意思”。茶由药物过渡为饮料,当在西汉时,到了唐代则真正成为大众饮料,“茶为食物,无疑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直至200年前,茶叶种植仍然是中国人的专利,如今茶树却也在印度大规模种植。相对于向来以严肃面孔即政治与社会为主旨的历史著作,本书让我们领略了19、20世纪全球,尤其中国与殖民地印度争夺茶叶中涉及资本主义的历程,茶叶由中国独家垄断的奢侈品饮料,变成了全球市场都可参与生产销售的生活必需品,从而改变了历史,也为人类日常生活增加了味道——茶叶的魔力更彰显于世。

——魏明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著有《中国手工业经济史通史》。

刘仁威在《茶业战争》中致力于解决如何书写北大西洋以外的资本主义历史的问题。他对亚洲两个区域的比较研究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历史传统的印记。

——安德鲁·萨托利(Andrew Sartori),纽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著有《帝国的自由主义》。

刘仁威对中印两国茶产业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全球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等更重大的问题进行了清晰而有条理的讨论。

——《中国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罗茂锐(Morris Rossabi),

国际知名远东史研究专家,代表作《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茶业战争》以19世纪印度和中国的茶叶生产进程为切入点,打开了世界;同时引发了关于资本主义的争论。

——瑞贝卡·卡尔(Rebecca E. Karl),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毛泽东传》。

传统上对资本主义历史的传统理解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但很少有人试图认真地从非欧洲中心的角度改写这段历史。《茶业战争》迎接了挑战。清代中国和殖民地印度的茶产业实行的并非经典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劳动”,而是高度剥削和强制劳动的体系。资本积累通过这些非自由劳动才得以实现,为了完整地理解全球资本主义,我们需要把这些多样的形态也考虑在内。

——《雅各宾》(Jacobin),张跃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候选人,译有《生产的政治》。

刘先生在范围宽广的叙事网下进行了仔细与精心的研究。他最为关注茶业贸易的运作及影响,但他在这个追逐利润与剥削的故事中也穿插着引人入胜的文化上的趣闻轶事。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刘仁威的工作既深入研究又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值得称赞。他既超越了领域研究,又挑战了全球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位其他学者研究计划提供了蓝图。

——《中土》(Middle Ground Journal)

这是一项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研究,它将我们对资本积累的概念扩展到了世界经济更广大的地区,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很难以连贯的方式将这些地区整合起来。

——《农业变化》(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杰鲁斯·班纳吉(Jairus Banaji),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部。

《茶业战争》目录:

序一/仲伟民
序二/梁小民
中文版自序
导言
世界史史中的茶叶
资本主义史的全球化
劳动和政治经济学思想:抽象动力的有形历史
叙述框架
第一章 两处茶乡:全球茶叶贸易简史
中国的茶乡
打造“高贵的茶乡”阿萨姆的殖民化
全球商品和全球劳动:市场整合及资本主义竞争
第一部分 竞争与意识:中国和印度的茶产业(1834—1896)
第二章 焚香与产业:徽州与武夷山茶区的劳动集约型资本积累
19世纪茶叶生产的漫漫长路
从客商到茶厂
早期的贸易
19世纪末的工厂
一段劳动集约型积累的历史
茶厂之内以及劳动分工
徽州:焚香和产业
武夷山的岩茶厂
结论
第三章 阿萨姆的一场古典政治经济学危机:从经济自由主义到殖民化理论,1834—1862
茶叶试验
茶叶试验前夕的阿萨姆和政治经济学
不干涉主义开发的试验
阿萨姆茶叶公司的头十年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主义批判
自由主义的危机
“最温和形式的奴隶制”:威廉·拿瑟·利兹的殖民化理论
结论:价值理论的历史特定性
第四章 大崩盘之后:茶叶热、海外资本和阿萨姆的劳动集约化
契约体系的创建,1861—1882
茶叶热
管理经济资本的扩张与集中化
阿萨姆茶园中的劳动集约型资本积累
从技术中心到社会中心的历史阐释
身体胁迫
薪资和时间规训
种族化和性别化的劳动分工
劳动集约化和机械化
结论
第五章 无人恤商?晚清中国的茶叶危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最初的反应
对商人的同情
本与末:清代政治经济理论
19世纪的迷失
第二种反应:从流通危机到竞争危机
本无是物,今忽有之:陈炽的政治经济学
《茶务条陈》
《续富国策》
政治经济学的普遍性
生财之道及其可信性
劳动的无限改良
结论
第二部分 苦力与买办:世纪之交的茶叶及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苦力民族主义:“自由”的类别和对抗劳动契约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殖民契约法律的商品假象
阿萨姆茶园的奴隶制和自由劳动
《苦力生活素描》中的“自由”概念
反契约运动中的薪资劳动
契约在20世纪的消亡
结论:苦力民族主义和国家资本
第七章 从公行到买办:中国的茶业改革和对非生产性改革劳动的批评
买办的历史:从广州体系到上海茶栈
吴觉农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
“先垫资金的魔力”:徽州茶社区社会调查
农民
内陆茶号
茶栈
制造者和接受者:对茶栈和政治经济学类别的批判
合作社:作为劳动集约型的工业化模式
1936年上海茶栈罢工
尾声
结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