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巨人》简介: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粮食战略”,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粮食大劫案”。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及两国实行的政策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石油与粮食的地位与价格等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变动,分析了美国将粮食作为“武器”运用的政策演变,还原苏联过度依赖粮食进口对其最终解体的影响。

《饥饿的巨人》摘录:

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外交紧张局势也在显著缓和,外交威策的考量无疑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西方大量进口粮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苏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出席1972年5月的莫斯科首脑峰会后几周,苏联最大的一次早期购买美国粮食的行动正巧发生,与美苏缓和的许多其他早期迹象同时发生,因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些粮食销售是由外交在另一端推动的。事实上,购买粮食从来都不是莫斯科首脑峰会上敲定的正式外交妥协方案的一部分。双方在莫斯科就战略武器、贸易磋商、污染控制、医药、科学、技术和公共卫生,以及军舰在公海上的行为等议题达成了双边协议,但从未就粮食达成协议。 亨利·基辛格和其他人后来发现,当时苏联不愿意就粮食销售达成长期协议,这其实是一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实际上在首脑峰会后几周,苏联便开始大规模购买美国粮食,峰会刻意营造的友好氛围成为一种后续确保廉价购买粮食的政治伪装。而表面上看,苏联国内饲料使用要求的时间表,以及其夏季粮食作物正在遭受的损害,都很好地 解释了其此后大量购买的动机。随着粮食作物损害变得明显,苏联官员在技术层面上接受了一笔7。5亿美元的三年期美国贷款,而此前他们拒绝了这笔贷款。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用现金直接从美国公司购买粮食。

《饥饿的巨人》目录:

第一章苏联的阴谋:“粮食大劫案”1
第一节“抢劫”之前:强大的苏联面临粮食危机2
第二节舆论伪装:苏联的麦穗也会骗人4
第三节政治伪装5
第四节暗度陈仓:偷偷买入6
第五节美国震惊:国内粮价暴涨19
第二章“大劫案”前的苏联:为什么非进口粮食不可23
第一节“厨房辩论”:和平竞赛比拼什么?24
第二节懂农业的赫鲁晓夫:处女地、玉米书记、跟美国农民交朋友29
第三节勃列日涅夫的持续投入:白色黄金、咸海之死与原子水库47
第四节饮食结构改善:餐桌上的肉奶要赶超美国55
第五节粮食进口:饮食结构转变后的强需求62
第三章“大劫案”前的美国:粮食外交的三种武器72
第一节美国的粮食力量和绿色革命73
第二节内外政策:对内补贴,对外援助79
第三节进口依赖:扎伊尔的面包锁链87
第四节粮食禁运:阿连德的“断头台”92
第五节“短缰绳”计划:对印度的时援时禁95
第六节美国vs香蕉共和国:进口也能成为武器108
第七节粮食武器:控制欠发达国家的人口111
第四章美国的阳谋:出口而不是禁运115
第一节美国的粮食武器:“比导弹更强大”115
第二节基辛格的粮食武器2.0时代121
第三节“大劫案”助推遥感卫星:莫畏浮云遮望眼131
第四节中东大棋局:油价压下去,粮价提上来138
第五节反其道而行之:1975年美苏粮食协议140
第六节穿梭的粮食巨头153
第五章粮食杠杆:撬动了整个苏联157
第一节粮换油战略的“心理影响”157
第二节苏联:最大的粮食进口国163
第三节卡特的小不忍及里根的转身:再一次粮食禁运171
第四节“荷兰病”在苏联:枯竭的钱包184
第五节致命一击:消失的黄金储备192
第六节最后一根稻草:戈尔巴乔夫的本末倒置205
第七节民生窘境:供应排队,黑市盛行210
参考文献221
后记22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