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都到上都》简介: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从大都到上都》摘录:

以我们现代人的心智去理解,长城更像是表现中国人恐惧的纪念碑,巨大而又毫无意义,壮丽而又荒唐可笑:我们欣赏它,又嘲弄它。可是我们忘记了,罗马也在大不列颠岛上修筑了双层城墙,以对抗不屈不挠的喀里多尼亚人。而且,历史上有很多时期的生活条件使得人们认为,在相邻的国家与种族之间,在文明与野蛮之间,筑建起巨大的障碍物,是合理的、自然的和必要的。即便是今天,那种巨型工程,比如在地球上铺设成千上万英里长的铁轨,为此要砍掉那么多的森林,要在大山的心脏里开出一条路,等等,我们现在认为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可是,说不定将来也会被认为比修建长城更不可思议、更荒唐可笑、更中国。

《从大都到上都》目录:

写在出发之前:金莲川在召唤
千里滦京第一程——从健德门到皂甲屯
龙虎台前暑气深——从昌平到居庸关
居庸关外看长城——从居庸关到延庆
黑谷深深十八盘——从延庆旧县镇到白河堡水库
无限青山锁大边——从白河堡水库到长伸地村
边关何处龙门所——从长伸地村到龙门所镇
白云依旧照黑河——从龙门所到白草镇
水远沟深山复山——从白草镇到老掌沟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七月杨花满路飞——从小厂镇到五花草甸
梳妆楼下金莲肥——从五花草甸到沽源
察罕脑儿草萋萋——从沽源到塞北管理区
李陵台上野云低——从塞北管理区到黑城子
乌桓城下问白翎——从黑城子到四郎城
紫菊金莲绕滦京——从四郎城到上都遗址
写在一年以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