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考古(修订本)》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探讨印度地上塔寺和石窟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变和演化,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本书分为五部分,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印度到中亚,再从中亚到中国,分别探讨了印度寺塔、龟兹石窟、北方佛寺、川滇窟龛,并对相关的史料遗迹进行了探讨。

《佛教考古(修订本)》摘录:

对一位佛教徒来说,到一处著名的塔庙做一次朝拜,大概意味着他到另一个世界做了一次旅行。假定从左侧廊进入,他自然会沿着顺时针方向右旋绕佛塔。“最初,通过记数走过的柱子,他尚能计算所进入未知世界的深度。不过当他一步右一步谨慎地前移时,光线变得愈来愈暗,从每个柱子上反射回来的光亮,也在黑暗中渐渐消逝,未知世界只有靠他默默揣度了。突然从柱间,他辨识出半圆形亮点——窣睹波之覆钵。覆钵仔来自明窗的光线中反光、发亮。这是计算极为精确的效果。窟内列柱大体相同,他在柱间与塔的视角,则随着他每迈一步而增大。当他最终靠近佛塔时,他的最大视角和他与塔的距离相结合,使朝拜焦点太强以致不能凝视。”这种由朦胧和分柱法设定的神秘,似乎把各种事物都溶解了,致使信徒以及各种各样的朝拜者感到他们自己已置于一个虚构的魔幻世界之中,肉体正飘向天堂,精神正在升华。

《佛教考古(修订本)》目录:

前言 1
一、印度寺塔:天竺宗源
塔与塔庙窟 3
西印度塔庙窟的分期与年代 21
阿旃陀石窟参观记 75
二、
龟兹石窟:西域传法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正壁画塑题材及有关问题 107
克孜尔石窟的本生故事 131
克孜尔中心柱窟的涅槃再现 142
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弥勒图像 185
克孜尔部分中心柱窟与《长阿含经》等佛典 199
龟兹与犍陀罗的造像组合、题材及布局 241
三、
北方佛寺:中土弘道
从犍陀罗到平城:以地面佛寺布局为中心 267
鸠摩罗什与中土早期石窟寺:以禅经为例 313
关于鼓山石窟中的高欢柩穴 357
僧璨、定禅师与水浴寺石窟 365
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 377
龙门石窟唐代窟龛分期试论 441
地婆诃罗、香山寺与 " 石像七龛 " 529
石窟寺中国化的初步考察 559
陕西周至大秦寺塔记 610
四、川滇窟龛:汉化余韵
安岳圆觉洞调查记 625
剑川石窟:1999 年考古调查简报 639
五、史料遗迹:透视交流
汉文史料所见罽宾与中国 657
西行求法与罽宾道 707
犍陀罗、秣菟罗与中土早期佛像 737
中国出土的阿育王像 783
金刚力士钩稽 799
菩提像初探 809
本书征引文献 835
插图目录 899
后记 93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