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简介: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3版)》有效利用了MEGA2的最新文献,把对一大批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笔记的解读与哲学理论分析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创新点。这是一项由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来践行的艰难的理论工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语境将因之从一种全新的理论视域中呈现出来,它的出版也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回到马克思》摘录:

再次,如果说在过去的社会形态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还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那么,此时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所面对的劳动却是仅仅作为非资本的劳动,即与所有权相分离而只能依存于资本的劳动。对于这一劳动概念,马克思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他说,“作为非资本本身的劳动是”: (1)从否定方面看的非对象化劳动( Nicht-vergegenstandlichte Arbeit)(本身还是对象的东西,在客观形式上是非对象的东西)。作为这样的东西,劳动是非原料,非劳动工具,非原产品:是同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分离的,同劳动的全部客观性相分离的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真正现实性( reale Wirklichkeit)的这些要素而存在的活劳动(同样是非价值);这是劳动的完全被剥夺,缺乏任何客体的、纯粹主体的生存(rein subjektive Existenz)。 这即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之下的劳动主体,作为一种丧失了任何客观实现条件的纯粹独立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结果,而且是悲惨的历史结果。 (2)从肯定方面看的非对象化劳动,非价值,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性,劳动是劳动本身的非对象化的存在,因而是劳动本身的非对象的,也就是主体的生存( subjektive Existenz)。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 lebendige Quelle)存在。 这是一种在可能性上存在的非对象化的纯主体劳动活动,但它却是真正创造价值的唯一鲜活的泉眼。 “(3)劳动作为同表现为资本的货币相对立的使用价值,不是这种或那种劳动,而是劳动本身,抽象劳动,同自己的特殊规定性绝不相干,但是可以有任何一种规定性。”这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必定是依存于社会交换的抽象劳动,离开这一进...

《回到马克思》目录:

作者的话(第三版序言)1
第二版序言17
第一版序言26
导言1
一、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2
二、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12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19
第一章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25
第一节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25
1.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26
2.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29
3.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44
4.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50
5.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55
第二节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64
1.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64
2.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70
3.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77
4.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85
第三节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90
1.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91
2.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99
3.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106
4.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140
第二章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150
第一节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50
1.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151
2.《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154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162
第二节《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168
1.《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169
2.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173
3.《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177
第三节《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182
1.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183
2.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186
3.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192
第四节《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198
1.《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199
2.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207
3.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208
4.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213
5.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219
第三章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222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222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223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229
第二节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234
1.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234
2.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话语236
3.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241
第三节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253
1.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254
2.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260
3.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262
4.哲学共产主义266
5.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270
6.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278
第四节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282
1.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方法283
2.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287
3.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292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298
第一节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298
1.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299
2.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304
3.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309
4.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314
第二节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321
1.《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322
2.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325
3.《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331
4.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336
第三节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345
1.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解读345
2.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352
第四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356
1.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357
2.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365
3.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368
第五章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373
第一节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373
1.《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374
2.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378
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383
1.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384
2.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392
3.对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396
4.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401
第三节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406
1.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一406
2.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410
3.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413
4.“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417
第六章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422
第一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422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423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425
3.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的文本结构430
4.《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436
第二节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441
1.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442
2.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452
3.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464
第三节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470
1.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分工的地位470
2.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478
3.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487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492
第一节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492
1.《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494
2.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499
3.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508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513
1.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513
2.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521
3.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527
4.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534
第八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540
第一节《伦敦笔记》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541
1.《伦敦笔记》与马克思的第三次经济学研究541
2.《伦敦笔记》时期马克思的初步理论所得545
3.《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结构549
第二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逻辑定位554
1.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554
2.历史认识论与科学的抽象560
3.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569
第三节“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575
1.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投射576
2.马克思第一次讨论经济学科学研究方法的语境583
3.科学劳动规定的现实历史抽象586
第九章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596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与现象颠倒的逻辑和历史分析597
1.劳动货币与“筛子接公牛奶”597
2.价值抽象在交换过程中向货币实体的转化602
3.“三大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颠倒的历史前提607
4.社会关系事物化和颠倒的历史性发生613
5.抽象成为统治:历史现象学与精神现象学的不同答案623
第二节资本:交换背后的真实关系630
1.从交换中生发出来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631
2.深层解蔽:流通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636
3.从主体向度出发的批判逻辑:资本和劳动与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642
4.异化:一个重新确定的客观颠倒关系650
第三节《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657
1.倒立跳舞的桌子与商品拜物教657
2.一般社会财富与货币拜物教664
3.能生钱的钱与资本拜物教667
附录一“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673
附录二文本解读与哲学创造——张异宾教授访谈录/刘景钊692
附录三马克思重要学术研究及文本年表712
附录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介绍727
主要参考文献752
主题索引760
后记76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