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艺术

  • 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

    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

    朱石麟(1899-1967)的電影生涯橫跨三十餘年,從三十年代上海「聯華」,歷經孤島時期和敵偽的「中聯」「華影」,到戰後南來香港的「大中華」、「永華」、「龍馬」和「鳳凰」「長城」等不同階段,中間幾乎從沒間斷,編導過逾百部作品。他沒有刻意迎合時代大潮,所編導的電影每每以委婉順應的姿態發揮堅韌的實力,倒奇蹟般在歷史的狂瀾中創作不斷,成為了中國電影裡少見的一名「作者」。其作品體恤著時代的關懷,躑躅游移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當年看也許並不前衛,今天看倒又覺得說到中國人的肺腑裡去了。

    書中除了國內外作者撰寫的評論文章,還有朱石麟的兒女朱楓、朱岩兩姐弟,以及他的愛徒岑範的訪問。其後人慷慨捐贈給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各類文獻,格外珍貴,本書特別收錄當中四個劇本,為散佚了的朱石麟作品提供多一些線索。

  • 生之代价

    生之代价

    【编辑推荐】

    ▼ “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作品集”系列之2018年获奖者马蒂娜·迈欧克。以简洁、诗意的文字,讲述在各种矛盾冲突中挣扎的普通人的困境,在直击社会与人性积弊核心的同时,又留下了一丝温情和救赎的可能。

    ▼《铁界》——聚焦美国底层社会贫穷女性移民的困境:被禁锢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失去流动性,遭受系统暴力和人身伤害。获2016年海伦·海斯奖查尔斯·麦克阿瑟杰出原创新剧或音乐剧奖。

    ▼《生之代价》——挑战对残障人士的典型认知,深入探究阶级、种族、国籍、财富如何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获2018年普利策戏剧奖、露西尔·洛特尔奖,2023年托尼奖最佳戏剧提名。

    ————————————————————————————–

    【图书简介】

    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破败的巴士站,一名波兰移民清洁女 工,苦等一辆永远不会到来的巴士。二十二年时间,三个男人,还有一个她久盼不归的儿子。对如她一般在美国底层社会挣扎求生的人而言,爱,是奢望,亦是负担。有时候,能活下去就是成功。

    失业的卡车司机在前妻遭遇意外而瘫痪后,主动承担起照护职责。聪明、骄傲、患有脑瘫的博士生雇用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却身兼数职、疲于奔命的年轻女性为护工。本应渐行渐远或不太可能相识的两个人,因残疾走到了一起;两条故事线交叉并行,最后意外相交。

    本书为波兰裔美国新锐剧作家马蒂娜·迈欧克的代表剧作集,收入其突破之作《铁界》,以及收获诸多奖项和赞誉的《生之代价》。迈欧克以幽默书写背叛与失去,创造了一个失败者的剧场,赋予失败者以尊严,让通常隐形的人被看见,让通常沉默的人被听见。

    ————————————————————————————–

    【媒体及名人推荐】

    《铁界》安静但扣人心弦……这部极具洞察力的戏剧,以冷幽默和生动的人物,展示了像女主人公这样脆弱的人极易成为无常命运的俘虏,除非他们设法摆脱贫困。——《纽约时报》

    《铁界》刻画了一个陷于困境的女人坚毅而动人的肖像。——《纽约生活志》(Time Out New York)

    《生之代价》的众多价值之一是,它驳斥了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刻板印象……迈欧克成功戏剧化了生存之法:不仅是残障人士必须设法应对不测人生,而是任何人都需要。——杰西·格林,《纽约时报》

    《生之代价》是完美之作。它重新唤起了我对戏剧诗意的信仰,并突出了戏剧作为我们人类存在的批判性视角的意义。——《纽约剧场指南》

    美国戏剧此时正需要马蒂娜·迈欧克的艺术敏感性……迈欧克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将在戏剧中历来担任配角的人物——那些无名无姓、岌岌可危的劳动者——带上舞台。——查尔斯·麦克纳尔蒂,《洛杉矶时报》

  • 漫长的调查

    漫长的调查

    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回顾营造学社最漫长的一次古建筑调查:

    173天,35个县市,700多处古建。

    .

    当年,他们逆时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时代的背影。

    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纸上。

    .

    【内容简介】

    1 939年8月—1940年2月间,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

    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全书约15万字,图约260张,以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为顺序,兼及地域特色划分章节。

    .

    【编辑推荐】

    绵阳西山观消失的50多龛造像是什么?

    营造学社为何每每与四川宋元建筑擦肩而过?

    民国年间四川相对完好的一处明代建筑在哪?

    大足石刻为何得而复失?

    新津观音寺何以从十二重变成了如今的五重?

    中国抗战年间最大的考古发掘在哪里?

    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既是对它们命运的梳理与交代,也是对营造学社这次漫长调查的回顾——当年,他们逆时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时代的背影。我们也在漫长的八十多年后才找寻到这段历史,以及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

    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在纸上。

    .

    【新书看点】

    ▶ 尘封数十年,营造学社不为人知的旧照重见天日

    在营造学社的足迹中,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是他们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调查。但在四川,营造学社曾经历了一次长达173天的调查,因缺乏相关资料,少有人提及。十多年前,萧易发现,在梁思成先生遗孀林洙女士手中还保存着一份完整的川康古建筑调查照片,数目超过3100张。经过授权,并在四川省文物局支持下,萧易与各地文物局、文管所一起,于2019年春天开始重新调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的古建、古迹,了解它们的状态。这3100多张照片,如同一幅巨大的拼图,让我们得以用一处处石窟、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拼接出一个八十多年前的四川。

    ▶ 海量旧照与今昔对比,凝结数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克服各种艰险,用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用3100张照片留下了中国古建筑瑰宝的身影。八十多年后,本书引导读者找寻到这段历史,以两辈人的视野,注视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在纸上。

    ▶ 知名文物古迹探访者对先行者足迹的追寻

    作者萧易十几年如一日积极参与对文物古迹的走访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份经历在本书中有深刻的印记。书中展现了他对古建筑及其相关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而作为同样“行万里路”的调查者,他对这段八十年前的旅程如同跨时空对话般的感想亦相当值得关注。

  • 尤利西斯的凝视

    尤利西斯的凝视

    安哲罗普洛斯,希腊国宝级电影导演,位于欧洲最后一道大师之堤的电影诗哲。

    沉默的长镜头与360度的全景构成了一帧帧辩证而诗意的画面。安哲游走于真实、虚幻与超现实之间,创造出时间在空间之中的流动。他建构出“另一个希腊”的历史,宛如流淌不息的河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

    相关评论:

    透过镜头,安哲罗普洛斯沉默着注视着事件。这是沉默本身的重量,是安哲罗普洛斯摄像机凝视的强度。它使观者不能从屏幕上逃离出来。这种电影摄制是如此具有个人性,它的唯一特性是返回到摄像机本身。这正好造成了刚强和有力的影像。对于我来说,观看这部影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摄像机带来的欢愉,这是电影术语最彻底的意义。

    ——黑泽明

    在我还没看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之前,我,一个成长中没有父亲的人,还从来没有想过会在一个树的影像中发现他。

    ——杜山•马卡维耶夫

    如果有幸能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

    ——安哲罗普洛斯

    希腊人是在抚摩和亲吻那些死石头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上降下来,用于表现人民……

    ——安哲罗普洛斯

  • 哈利·波特:艺术设定集

    哈利·波特:艺术设定集

    * 收录1000多幅艺术作品,涵盖众多凝聚艺术家心血的场景建构图、概念草图、故事分镜及蓝图等。

    * 本书在国外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被硬核哈迷们评价为除原著小说以外“令人心驰神往的必藏品”。

    * 书中多处呈现电影中被剪辑掉的镜头与小说中特有的场景。

    * 完整呈现“哈利•波 特”系列电影众多艺术家及设计师视觉作品的光环之作,魔法世界与平面视觉艺术的激烈碰撞。

    ………………………………………………………………………………………………………

    自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这位有着闪电形伤疤的男孩出现以来,“哈利•波特”系列影片已成为全球广受人们喜爱且成功的电影之一。八部影片的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使得“魔法成为现实”,《哈利•波特:艺术设定集》就是对他们杰出视觉作品的官方收录,也是魔法世界与平面视觉艺术的激烈碰撞,不仅汇集了1000多幅从小说到电影原型的艺术作品、众多艺术家及电影制作者的视觉作品,还涵盖众多从未公开过的场景建构图、概念草图、故事分镜及蓝图等,依序呈现了“哈利•波特”系列从小说跃上大银幕的过程。

    凭借书中这些世所罕见、未曾发表的图片——霍格沃茨城堡、对角巷、受人喜爱的巫师们以及包含魔法学院图书馆图书、魔药标签、韦斯莱商店等在内数不胜数的平面艺术,读者将走进“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进行一场丰富的视觉之旅。同时本书也对罗琳致以深深敬意,她那神奇的幻象足以影响很多人的一生。

  • 被埋葬的孩子

    被埋葬的孩子

    【编辑推荐】

    ▼ “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作品集”系列之1979年获奖者山姆·谢泼德。美国戏剧界最令人尊敬和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其戏剧以凄凉、诗意、超现实主义元素、黑色喜剧,以及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无根人物闻名。

    ▼《饥饿阶级的诅咒》——隐喻当代美国社会的种种错乱:精神匮乏,价值感缺失,天真蒙昧的人为追求无法实现的梦想而一败涂地。获1977年奥比奖最佳美国新剧奖。

    ▼《被埋葬的孩子》——通过对家庭隐秘、罪恶感和代际创伤的探讨,揭示“美国梦”的幻灭、家庭分崩离析的悲剧以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获1979年普利策戏剧奖、奥比奖最佳剧作奖。

    ▼《真正的西部》——不仅呈现分裂的自我的斗争、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还代表着美国西部神话中无法逾越的鸿沟,即自由个人主义与主流成功、辽阔天地与立足之地之间的对立。获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提名、2000年托尼奖最佳戏剧提名;入围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的终选名单。

    ———————————————————————

    【图书简介】

    破败的美国西部农场,酗酒、不负责任的父亲,疲于应对家庭琐事、打算另谋出路的母亲,早熟、叛逆的青春期女儿,疯狂、理想主义的儿子。他们不愁温饱,生活却异常贫瘠,徒劳追寻着自由、安全感和人生意义。

    破败的美国中西部农场,多年前因乱伦而起的谋杀让整个家庭深陷罪恶、悔恨、愤怒的泥沼。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变得偏执而癫狂。那个被埋葬的孩子的亡灵似乎成了他们获得救赎的唯一希望。

    美国西部郊区小屋,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性的两兄弟久别重逢。兄弟之间激烈对抗,同时,他们也与分裂的自我搏斗着,最后两人仿佛实现了身份的对调,却依然难分难解。

    本书为美国传奇剧作家山姆·谢泼德的代表剧作集,收入其“家庭三部曲”——《饥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谢泼德以凄凉、诗意的笔触和狂暴、荒诞的奇幻现实主义,书写破碎的家庭、消失的西部、男性气质、秘密和背叛、流行文化和资本主义。

    ———————————————————————

    【媒体及名人推荐】

    谢泼德创作的《饥饿阶级的诅咒》雄辩、激荡,兼有旋风般的闹剧和深刻的洞察力。——《时代》周刊

    《被埋葬的孩子》:极具诗意,大量舞台意象和台词充满深意……——《纽约杂志》

    《真正的西部》……可以说已经成为谢泼德的代表作,是他所有长篇剧作中最精练、最尖锐的一部。—— 大卫·克拉斯纳,《二十世纪美国戏剧指南》

  • 天下格局

    天下格局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1. 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下国家”体制,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 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

    3. 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全球化”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编辑推荐

    ♦ 历史大家许倬云期许之作!

    面对日益混乱的世界,一位94岁老者对当下的急切呼吁与未来世界的殷切期望:

    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在这个世界大变局的节点上,可以以更加开放与自信的态度走向未来。

    ♦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

    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以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全球化”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 中国传统思想的未来价值!

    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根底有助于协调群己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矫正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的社会溃散。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这是许先生自始至终都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信心的主要原因。

    ▷名家推荐

    许倬云先生是当今罕见的史学大家。他历经沧桑,胸怀天下。在本书中,他对这个时代的洞见与忧思、关怀与告诫,值得我们每个人倾听与思索。

    ——刘擎(大观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许倬云先生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个励志传奇,虽然他一再表示:“只愿意做个大写的人。”作为史学大家,他的睿智与博识,他的平和与远见,在华人学者中无与伦比,听他的课,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许倬云先生治学严谨,而又能以通俗的语言深人浅出,以别具一格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老先生饱经忧患离乱,数十年沧桑历尽、老而弥坚。书中所透露出来博古通今、熔铸一炉的格局,及悲天悯人的胸怀气度,读来令人感佩。

    ——施展(大观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许倬云先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先知与智者,治学数十年,享誉海内外,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关注常民,为众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寻求安顿的心。

    ——罗翔(法学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

    我们希望看清中国当下的处境,乃至预见未来走向,就必须回到世界历史的纵深框架中,去理解世界文明从分隔到融合的进程,去思考中华文明在这一进程当中逐步深人、丰富的角色演变……这也是先生本书的命义之所在。

    ——李善友(混沌学园创始人)

  • 中国人文标识系列:长城,故国与家园

    中国人文标识系列:长城,故国与家园

    你知道有个叫八台子的地方,长城与教堂相依偎吗?你知道在老牛湾,长城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相交融吗?你知道西水峪水长城上,春天的美景宛如桃花源吗?烽两位作者将历史与现实、人文与风光、正史与传说、资料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用风趣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独特的立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长城,一个更加生动的、有血有肉的长城。 With a total length of 21196.18 kilometers (including 6,259.6 kilometers of artificial walls), the Great Wall represent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veloped since ancient times. It has been a mute witness of Chinese history stretching back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It is the largest ancient defense pro- ject constructed over the longest span of time. Since there was a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Chang Cheng (Great Wal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E), the work of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it has been a continuous process for well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encompass- ing vast areas of north and central China. The Great Wall bears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memory and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many sections along its 5,000- km length have been destroyed, although the names remain. Se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extant today, known almost to all, include Badaling, Shanhaiguan and Jiayuguan. We hope this book can bring readers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an Earth- based structure visible. The areas bisected by it include deserts and grass- lands, rivers and the remains of enemy towers. May the words recorded here make it possible for reader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ld his- torical heritage site.

  • 有呀,有呀,设计!(45条黄金设计法则,270件设计案例,纵览潮流日系设计)

    有呀,有呀,设计!(45条黄金设计法则,270件设计案例,纵览潮流日系设计)

    好看的设计那么多,要如何学习才能一网打尽?《有呀,有呀,设计!》挖掘那些会让你不假思索地感叹:“有呀,有呀,我以前确实见过!”的优秀版式设计背后的45个黄金法则,并用可爱的短语为它们命名。书中包含270个案例分析,展现不同设计法则的应用与搭配。就用这些说着说着就能记住的设计口诀来创造你的最佳作品吧!

  • 果戈理小说戏剧选

    果戈理小说戏剧选

    《果戈理小说戏剧选》共收入果戈理的四篇小说《塔拉斯·布尔巴》《涅瓦大街》《肖像》《外套》和一个剧本《钦差大臣》。

  • 恶之花:比亚兹莱插画艺术

    恶之花:比亚兹莱插画艺术

    本书收录十九世纪极具人特色的插画家比亚兹莱的(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包括他为《莎乐美》《黄面志》《萨沃伊》等书籍、杂志创作的插图、海报、装帧作品,以及其他插画设计作品。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最全的比亚兹莱作品集,由著名的比亚兹莱研究者、画家韦君琳先生编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比亚兹莱从出生到26岁英年早逝;从寂寂无闻到声名鹊起、再到声明屡次受到污损的过程,介绍了在比亚兹莱短暂而闪亮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父母、姐姐、师长、对手、敌人和他的交往。

    书中的作品,都标注了这些作品的原用途和最初发表时间。

    (奥勃里•比亚兹莱)生命虽然如此短促,却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名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这样的广阔。

    ——鲁迅

    我一向很喜欢英国十九世纪末的插图画家比亚兹莱的书籍装饰画和插画。

    ——叶灵凤

    他的线条画是受了我们东方的影响,但是我们看了,竟觉得没一处不是他自己的创造。啊,这一个美丽的灵魂!

    ——邵洵美

    把玩比氏的图画可以使人片刻的神经麻木,想入非非,可使澄潭止水,顿起波纹,可使心情余烬,死灰复燃。

    --梁实秋

    年轻的奇才奥布雷•比亚兹莱从惠斯勒和日本画家那里汲取灵感,以他绝妙的黑白插图在整个欧州一跃成名。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 、人文主义者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恩斯特 • 贡布里希(E • J •Gomdricn)

  •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是汉语文献中继《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之后被翻译引进的第二部保罗·亨利·朗的著作。《音乐学与音乐表演》汇集了朗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撰写的文章29篇,分为“论音乐学”“古乐新思”“20世纪文明中的西方音乐”“论表演实践”四部分。书中不管是论述音乐学学理及音乐史学问题,还是探讨音乐表演实践领域内具有争议的话题,都有意呈现出不同于常规的音乐论文写作风范。该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地促进国内音乐史学、音乐表演、音乐批评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一书是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社批评家搜集、选编、翻译的电影文论选集。内容以阿巴斯的电影年表为序,介绍了阿巴斯每部电影的剧情、详细演职员表、配套选编的评论文章、阿巴斯个人的电影笔记、相关访谈以及法国电影评论家撰写的关于阿巴斯电影的批评文章组成。本书是影迷、电影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阿巴斯与伊朗电影的珍贵电影资料,在法国的阿巴斯研究与伊朗电影研究中,这部选集已成为经典的电影文献。

  • 图像学研究

    图像学研究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主编冯俊)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一,书中包括了皮耶罗两组绘画中的人类早期历史、盲目的丘比特、时间老人、佛罗伦萨与意大利北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新柏拉图主义运动与米开朗琪罗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音乐三千年

    音乐三千年

    [内容简介]

    噪音是如何变成美妙的音乐的?记谱法的发明源自怎样曲折的故事?爵士乐为何会从美国一路火到巴黎?中国古代哲学又如何影响着世界音乐进程?

    伊萨科夫突破传统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主题”式的书写方式,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到性别的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合流等10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简史,全书以昂扬的基调、优美的语言,呈现了丰富海量的音乐知识、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每场音乐变革所引发的里程碑式的改变。阅读本书,你将亲临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大师的创作现场,你将见证音乐与政治、文化和经济融合共进的恢弘历程,你将领略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余种音乐风格,你将获得一份世界经典曲目清单,你更将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音乐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的。

    [编辑推荐]

     本书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斯图尔特·伊萨科夫的全新力作,是他在音乐领域30余年研究与实践成果的精华集结。由北京大学名师、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毕明辉倾情翻译,译本语言汪洋恣肆、优美通达,且根据中国读者的需要添加丰富生动的译者注,帮助读者多面、深入地理解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 跨越3000年的音乐史,记录音乐史上10余个永远改变人类文明的爆炸性时刻。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性别的解放等话题入手,揭示了音乐的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秘今人认为理所当然的音乐创新的种种来源,为我们全面理解音乐的发展轨迹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生动呈现。

     突破普通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主题”式,将恢弘的西方音乐历史囊括在乐谱、节奏和旋律、无调性、印象主义音乐等十几个主题之下,勾连起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和趣事,宛若散文。

    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家,西方现代音乐史研究资深专家钟子林;著名乐评家,音乐学家刘雪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彭锋;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授李秀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学家林小英;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与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谢米扬·毕契科夫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 黄金构图

    黄金构图

    本书正是从黄金比构图法切入,运用各种各样堪称“完美”的构图范例,介绍设计的技巧与要点。毋庸置疑的是,设计绝非“随随便便”为之,如果依据“构图法则”设计,就会快速打造出美观且平衡性强的设计作品。设计不是凭感觉,它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果你懂得这一点,你的设计会更加出色。本书中出现的6种最强构图。 只要掌握了这个最强构图,就不会对布局感到迷茫了。 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功能性的、效果好的设计。3步就可以做出最强构图,做出最适合的平面设计作品。同时可以轻松地设计出功能性强、效果鲜明的作品。 内容特点: 01 6大最强构图美学原则,解决设计第一难题 02 。近百个世界级案例,带你领略顶尖设计师的构图智慧。 。模块化学习,轻松掌握构图基础知识。 。六大经典原则,让你的设计瞬间提升档次。 。黄金比例精髓,创造视觉和谐之美。   03 日本知名设计团队倾力打造,平面设计畅销书作者印慈江久多衣又一力作。 04 34个可使用的黄金比例版面模块,AI/PNG皆可以重复使用。

  • 沪誌

    沪誌

    取名《The Shanghairen》并以杂志封面形式呈现,是向《The New Yorker纽约客》杂志标志性的插画封面致敬;亦是《Parisianer巴黎人》和《Tokyiter东京人》的灵感延续– 用创意插画的方式来表达城市的风情和无穷魅力。

    项目由长居于上海的法国创意制作人Benoit Petrus(沛本诺)先生邀请上百位中外插画师一同参与创作项目。

    黄浦江上过往的游轮,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人民公园里熙攘的相亲角,旧弄堂中的石库门建筑,是天南地北的旅人对上海的初印象;热闹的麻将桌,壶嘴中逸出的一缕茶香,树上摇摇晃晃的鸟笼,随时可以相拥跳起的一曲恰恰,是老一辈上海人的闲适情怀;拥挤的站台,飞速驶过的地铁,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光,写字楼里的落地窗口,是正逐梦的年轻人各自的精彩与孤独;旗袍袅娜、发髻轻挽的名伶,西装革履的风云人物,则为这座城市染上永不消散的传奇色彩。

    历史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的先锋潮流,在上海汇聚交融,赋予这座城市包罗万千的胸怀和饱满多变的气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The Shanghairen》记录下此间的美好印象,不只为回忆与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与热忱向往。

  • 外国名家油画精品系列:凡高

    外国名家油画精品系列:凡高

    凡·高 Van Gogh {荷兰},ISBN:9787806741566,作者:

  •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撰写的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以艺术史本身为论述对象的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廷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的论题,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考。本书是国内首次完整授权翻译版,书中作者引领读者重新进入艺术史的历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艺术史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真实进程。贝尔廷在质疑一种已经视自身为典范和标准的艺术史话语的同时,向它为了自身缘故而确立和熟用的时代、地域和风格的划分发出挑战。他激进的、以平等为诉求的艺术史观是以艺术创作本身为基础而展开的,并希望由此建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真切的、艺术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而言也许尤为特别: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艺术史叙述中,这种关联往往在艺术史学科、文化身份和消费的种种不同形态的压力下不断地被丢失。因此,书中每个章节之后由卢迎华和苏伟结合各自当下的工作和观察而针对贝尔廷观点进行的评述与阐发,不仅会引起读者对本土当下状况的反思,同时也揭示出这一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文学与电影十讲

    文学与电影十讲

    🌟10堂电影院里的文学课,李欧梵、王德威诚挚力荐!

    🌟如何高质量地谈论一部电影或小说?

    🌟深度探讨70+部作品,文学巨作邂逅电影经典

    🌟把作品放进历史中,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

    🌟皮面软精装设计,尽显浪漫文艺美学

    ✤ ✤ ✤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从《诗经》到鲁迅、余华,从《哈姆雷特》到《变形记》,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知识。

    为了在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中,给予文化反思。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

    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为更好、更专业地欣赏文学与电影提供了一条路径。

    “星空蓝”皮面软精装,深邃浪漫,手感细腻。打开它,抵达文学与电影的无限世界。

    ✤ ✤ ✤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同时也能独当一面的学术著作。其以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为主题,讨论的内容不仅入乎文学与电影之内,更是出乎两者之外,大有以十讲的形式涵盖“文学、电影及其他一切”的气势,读来令人十分过瘾。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文学与电影十讲》纵论文字和影像艺术的交互影响,以及其间的种种因缘。李思逸博士思考两者本体理念的异同,审美境界的对照,以及技术实践的得失,在在令读者惊艳。从《小城之春》到《太阳照常升起》,从《罗生门》到《天鹅绒》,本书介绍大量现代及当代电影与文学的实例,并且旁及其他艺术领域,论述精致翔实,行文深入浅出,极其值得推荐。

    ——王德威(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