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如照片》简介:

《简洁如照片》涉及到了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伯格对对周围世界的美丽而又亲密的回应。

《简洁如照片》摘录:

绘画是静态的。经年累月重复看一幅画,这种经验的独特性在于 :历经岁月变迁,形象始终不变。诚然,形象的意义可能会因历史或个人事件而改变,但它所描绘的画面却始终不变 :同样的罐子里倒出同样的牛奶,海上连绵不断的波浪,微笑和面容依旧。 有人可能会说,绘画留存了某一时刻。然而稍加思索便知这显然不对。与摄影不同,绘画描绘的那一时刻从未存在过,因此不能这样说。 在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里,在非欧洲文化的绘画里,在某些现代作品里,形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观众看到画作时,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的圣人从一棵树下漫步到另一棵树下,马车从孩子身上碾过,赤裸的人走下楼梯。然而,与画面之外的动态世界相反, 接下来的形象仍是静态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动静之间奇怪的对比有何意义。之所以奇怪,是因为这种动静对比显而易见,以至于看起来理所当然。 一幅画作何时完成,不在于它与存在事物的最终契合——就像一双鞋子的两只——而在于画家感知或预见了画作被观看的理想时刻。漫长或短暂的绘画过程,就是在构建这样一个时刻。当然这个“时刻”无法完全预见,也无法完全由绘画来成就。然而所有绘画在本质上都指向这一时刻。 无论是一般的画家还是绘画大师,对绘画的描述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画作传达的东西 :当画作产生的背景(赞助、时尚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后,画家所预见的被观看的时刻与后人真实观看时的兴趣有多接近。 有些画家有个习惯,就是在创作到达某一阶段时,在镜中研究画作,然后他们会看到颠倒的图像。如果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益处,他们会说这样可以让他们以新鲜的视角审视画作。他们在镜子里捕捉到的或许有点类似画作在未来某个时刻被解说的样子。 所有完成的画作,无论有一年还是五百年的历史,都是从过去接收的预言,是观者在当下时刻透过画布看到的东西的预言。有时预言很快耗尽,画作失声 ;有时预言始终纯粹, 真实如初。 然而,为什么静止的绘画...

《简洁如照片》目录:

01 曾经
从 前 /5
在故事里 /9
在诗里 /25
在阿姆斯特丹 /27
在画中 /34
生命中的一刻 /38
镜头一刻 /40
童年一刻 /42
在欧克索讷的经历 /45
过去的一刻 /47
一首歌里的时光 /58
在高地的时光 /60
02 此处
附录 诗句原文 /15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