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简介:

王人博、金介甫共同推荐|以“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也是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一次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从 “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 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不同于一般从生平出发的人物立传,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小说文本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象,使得小说人物与传主形象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学历史的叙事性补充。并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一些独特面向,让人置身于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

【名家推荐】

湘西令人神往,“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阅读(写作)是一种走入的行为,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森林,走进猎人的房间,与乡下人秉烛夜谈,与沈从文一起面对那些印刻着疤痕的直心公案、楚地江湖。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孙德鹏对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家乡有着极富诗意的理解。感谢他,让我们在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水里看到了诗意和忧伤。

——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古根海姆奖得主,美国圣约翰大学荣休教授。师从费正清、史华慈,其著作《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品。

【本书卖点】

1.著名法学家王人博和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共同推荐;

2.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乡下人”这个概念与沈从文的作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一位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

3.区别于以往的沈从文传,本书更多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从小说文本内外推演 “乡下人”的人生经历。它横向对比了鲁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以此绘出近代文学的辉煌光谱,探讨更为深层的“乡下人”的共性;同时,对沈从文的小说人物及意象,展开更为广阔的哲学联想;

4.在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中,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本书既立足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小说文本,又以达尔文的进化主义,各地军阀的变法改革,以及近代中国的宪制探索为切入,对“进化”“近代”等概念进行“历史性”的解读;

5.一场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用法学之力,去撬动文学的杠杆,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值得一读;

6.本书装帧精美,设计大胆,融合了湘西苗族元素,以苗族头饰作为底图,并对其进行图腾化处理,该设计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边疆性、原始性、反儒家主义等特质,有视觉冲击力,寓意深远。

【编辑推荐】

1.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从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2.该书几乎囊括了沈从文所有值得一读的小说,例如《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等,且这些作品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独特面向;

3.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见识高远,其文字极具想象力,笔触深刻有力,与其说是对沈从文作品的解读,毋宁说是点燃了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篝火;跟随沈从文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且相互冲突、融合的乡土影像,感受大时代变迁的忧郁和苍凉。

《乡下人》目录:

目录
序乡下人印象
第一章引言
直心
退却
道士
虎耳草
第二章风行地上
战舰
魔鬼牧师
“达尔文者”
盥而不荐
乡愿
合群
第三章记忆
鲜活
拜水
乡下人
归来之歌
第四章小兵
擦枪
逃兵
开差
伤疤
第五章统领官
校对
巫术
Warlord
模范省
息讼会
公断人
第六章初出茅庐
陷阱
鳝尾尖刀
窄而霉斋
风滚草
第七章绝对的形象
《农民》
丽帕
契诃夫
尼基塔
第八章都市
菌子
霸蛮
老实人
楚地希腊人
荡子心事重
第九章泥涂身贵
久病新瘥
“乡下的哥”
梦境
笔与枪
第十章落伍
端然忧色
忠而获咎
中年小恙
农人灵魂
第十一章村姑
黑猫
宋妈
夫妇
王嫂
第十二章山路
《山道中》
《黔小景》
山大王
第十三章诡道
戴笠
巨蟒
妖魔
麦田
第十四章新与旧
爹爹
菜园
火夫
老兵
第十五章乡评
樵夫
猎人
山鬼
三三
第十六章食色
节庆
控诉
笛子
小砦
第十七章永年
卑湿阴雨
《长河》
《长河》未完
无心之恩
第十八章旧事
离题
沉潭
年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