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和他的拓工》简介:

本书主要是以研究吴大澂的拓工为主,同时研究同光时期金石学家和拓工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第二至四部分讨论了吴大澂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吴大澂的拓工、拓工的生存状态、吴大澂的三位擅长传拓的幕友;最后则是作者对拓本的品评语言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的一些思考。

《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摘录:

阅读清代金石学家的书信和题跋,对精拓的赞美通常简短抽象。吴大澂在致陈介的信札中说:“十九日由筱坞前辈处递到去秋九月望日手书并瓦拓一箧,展读数过,琳琅满目,既精且美。”在另一通信中,吴大澂称赞陈介祺的拓片“纸墨之精,为从来所未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稍为具体些的,有“楮墨黯淡,而神气浑古”,“纸墨黝然,望若彝鼎”,“楮墨沉黝莹静”这样的品评。陈介棋在讨论拓墨时,有这样的文字“墨黑最忌滯暗,淡最忌干燥。极淡极文秀,极墨亮,仍极文秀,乃得墨彩。” “浑古”、“莹静”、“文秀”这样的品评语言,带有比较明确的审美倾向,我们在观赏拓片时,能够根据这样的语言去体味何谓“浑古”,何谓“文秀”。“望若鼎”则是一种比喻,令人起庄重感。但这样的品评词汇是比较少的,更多则是“既精且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了便知道那拓片的质量甚高,可谓精拓,但却不能给人更多的审美启示。相比之下,书论和画论中的很多语词是具有导向性的,它们既可以用来概括我们的体验,又可以引导人们来分享这种体验。认同这种概括的人们,以同样或类似的语言来为自己的审美经验分类;不同意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对上述概括进行校正。这正是批评语言所具有的功能之一。 那么,为什么拓片的领域没有发展出比较丰富的鉴赏语言用来概括、规范、引导人们的审美经验呢?这大概有几个原因:其一,要细致地描述拓片墨色微妙的变化,比评论书法绘画要更为困难。我们没有足够的语汇来描述墨色细微的差异。其二,如果不曾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拓片,对拓片之间细微的差别不会有敏锐的感受。每一个文人都有书法实践,对绘画也不会很陌生,这一广大的知识共同体使书画的鉴赏和批评有广泛的参与和受众。而收藏研究金石的人们,远不及书画的圈子大。其三,拓工也鲜有用文字来讨论拓片超乎技法之上的精神。但是,在金石学家之间、在拓工之间、在金石学家和拓工之间,在日...

《吴大澂和他的拓工》目录:

吴大澂和他的拓工(1)
一、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3)
二、吴大澂的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21)
三、吴大澂和拓工(31)
四、拓工难寻(45)
五、吴大澂的拓友陈佩纲、尹元鼐、黄士陵(5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