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100年》简介:

导演李沧东、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人李庸观、导演王小帅,倾情作序力荐

“华语圈韩国电影研究第1人”、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中国传媒大学范小青教授,系统讲述韩国电影百年史

以创作世代为主轴,重点关照新世纪以来的黄金20年

全面梳理以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常秀为代表的创作群体 ,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革

穿插近30位韩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的独家采访,以亲历、亲见、亲闻的一手资料佐证历史

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深入解读韩国电影发展进程

配有逾300幅彩图,全彩印刷、图表丰富、数据详实,随书特别附赠“韩国电影大事记”插页

………………………………

📖 编辑推荐

随着《寄生虫》《燃烧》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韩国电影迅速被全球影迷熟知与认可。回顾过去,从1919年第1部电影上映,到21世纪迎来民族电影的崛起与辉煌,韩国电影走向世界,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本酝酿多年的《韩国电影100年》里,有产业视角的全景分析、有各代际创作者的群像光谱、有独家的业内访谈、有珍贵的数据图表,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民族心理等多个维度,为有兴趣了解韩国电影的读者,梳理出了一条专业的路径。

◎ 完整系统梳理韩国电影百年史的权威著作,史无前例地对韩国电影的关键时期,即2000年以后的黄金20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李沧东导演认证的填补空白之作:

“虽然国际上对韩国电影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可惜的是即便在韩国国内也还没有一部系统讲述韩国电影百年史的权威书籍问世,这一遗憾竟由中国学者首先弥补。”

◎ 作者范小青是国内系统研究韩国电影的先行学者,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资深影评人、中韩合作制片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2004年起便开始为《看电影》杂志撰写韩国电影专栏,经过20年来的积累,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史料,以创作群体和产业结构为中心构建出历史框架,力图捕捉韩国电影在21世纪突围好莱坞文化帝国的内驱力。既描绘出一幅全景式历史图景,也有翔实的细节。

◎ 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备,图文并茂。既适合相关专业学生深入研读,也适合影迷选作进阶读物。

◎ 采用“代际划分”方法,将韩国电影百年划分为五个创作世代,既符合韩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令我们中国读者备感亲切。

◎ 新颖切入点——首先将“镜头”对准由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常秀为代表的 386 电影世代,细述其艺术特色和行业贡献,再由当下回溯过去,细究其美学传承、代际联系和文化渊源。令当代读者有更强烈的代入感。

◎ 独家专访——作者历时3年,走访近30位韩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并为此成立一个口述历史小组,精心甄选受访者,准备访问提纲,以探索韩国电影产业不为人知的秘密,补足2000年以后历史参考资料的缺失。访谈内容经过精心编辑,有机穿插在相关议题中,令历史呈现更加具体、细腻、鲜活。

◎ 女性视角——洞察韩国电影女性形象的变迁,生动描绘韩国女性电影人群像。

◎ 特别随书附赠“韩国电影大事记”插页,轻松了解韩国电影的历史转折时刻。

◎ 双封设计,专色印刷。封面由知名设计师操刀,全案把关,封面元素将韩文「영화」(电影)中的「영」解构为数字「100」,以此呼应电影百年主题。内文精心编排,配以逾300幅彩图、各类产业数据图表,生动易读。

📖 内容简介

随着《寄生虫》《燃烧》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韩国电影迅速被全球影迷熟知与认可。韩国电影的翻身史,已然成为全球化时代民族电影抵御文化霸权的极佳案例。本书以创作世代和产业时代为经纬为主轴,重点关照以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常秀为代表的386电影世代,将文化传统、技术发展、社会意识演变等多维度线索交织在一起,围绕韩国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创新与传承,娓娓道来,描绘出一幅全景式历史图景,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一种参照。为著此书,作者历时三年采访近30位韩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以亲历、亲见、亲闻的一手资料,令历史呈现更加贴近读者,亲切直观且富有说服力。

📖 名人推荐

虽然国际上对韩国电影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可惜的是即便在韩国国内也还没有一部系统讲述韩国电影百年史的权威书籍问世,这一遗憾竟由中国学者首先弥补,面向广大电影爱好者,范小青老师做了大量专业的、缜密的研究,最终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本书写作,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惊喜又意义深远的事情。

——李沧东,导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面了解韩国电影,范小青在多年研究韩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还亲自走访了多位重量级韩国电影人,努力洞察韩国电影产业不为人知的秘密,并在访问中跨越了单纯的问与答,态度真挚并兼具问题意识,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信赖度和新鲜度。

——李庸观,釜山电影节创始人

有了范小青的这部著作,可以作为了解韩国电影历史的规范文本。她已经不是简单地从导演及作品的创作角度来介绍韩国电影,而是从更大的范围,从历史、文化、韩国的民族特性、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韩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有兴趣了解韩国电影及社会的人梳理出了一条专业的路径。

——王小帅,导演

《韩国电影100年》摘录:

生活轨迹与创作态度(158页) 洪常秀的创作轨迹一直与其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的父母曾创办 了韩国第一家电影企业,因此“富二代+影二代”出身的洪常秀从小便 阅文化名流无数。他对自已熟悉的环境与人物得心应手,镜头里通常往来无白丁,主角都是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但又跟我们熟悉的 此类人大不相同。“我从小就不太合群,因为经常能感受到人性的卑琐可鄙,比如党同伐异、盲目自大等,并因此无法与人亲近和交流。”正因因为这种冷静与洞察力,洪常秀语境中的男性经常无所事事、言不由衷,多情与绝情的共同体,自大与自卑亦如影随形。他们随时随地想吃天鹅肉,被欲望驱使又被伦常拘束。但酒壮怂人胆,洪常秀镜头里的趣味也跟着酒前酒后、人前人后在慢慢发酵。导演通过精准捕捉文化蛤蟆们的囧态与痴态、可怜与可笑,一步步地解构着东方社会中推崇备至的男性尊严以及与权威相伴的正襟危坐。洪常秀说电影中的英雄免不了夸张美化,而反英雄也早已成为一种套路,都不是他的菜。他的电影人物开始就是从他生活里走出来的一些零零碎碎,不美丽但也不具备反道蘑或意识形态的危险与沉重。他否定的态度令他的镜头从不追求美术或摄影作品惯常的精致角度,甚至常有意去打破对精致美的约定俗成,因为 “圆的画不成方的,我的态度就是我的画面”®。 洪常秀于1996年初登影坛便一鸣惊人,凭借《猪堕井的那天》(1996)和《江原道之力》(1998)被韩国影评界叹为天人,甚至有评论称这两部片是“震动韩国电影史的两发枪响”®。但洪常秀对世界的否空定态度并未因职业生涯的顺风顺水和万般被肯定而有所改变。

《韩国电影100年》目录:

简 目
序一值得瞩目的韩国电影史研究成果 李沧东
序二珍贵的口述实录令韩国电影历史既新鲜又可信 李庸观
序三 这本书叫“韩国电影100年” 王小帅
导读韩国电影史中的创作世代与产业时代
第一章第四世代的登场背景和新-忠武路时代的开启
第二章第四世代的叙事策略与美学特征
第三章四大天王和第四世代的其他代表导演
第四章韩国电影体制的独创性与开创者们
第五章江南世代&女性导演的鹊起
第六章前史,从第一世代到第三世代
主要参考文献
目 录
序一值得瞩目的韩国电影史研究成果 李沧东
序二珍贵的口述实录令韩国电影历史既新鲜又可信 李庸观
序三 这本书叫“韩国电影100年” 王小帅
导读韩国电影史中的创作世代与产业时代
第一章第四世代的登场背景和新-忠武路时代的开启
1.1天时:韩国电影业整体重组的政治背景
1.1.120 世纪 80 年代的主要电影政策与影响
1.1.220 世纪 90 年代的主要电影政策与影响
1.2地利:产业的变化
1.2.1投资方的变化
1.2.2发行体系的变化
1.2.3放映系统的变革
1.2.4产业改造的时代意义
1.3时序:时代人文氛围
1.3.1大众文化概念与功能
1.3.2从电影热到电影文化热
1.4人和:386电影世代登场
1.4.1革命的传统
1.4.2化商业压力为创意动力
1.4.3世纪之交的登场:现代性焦虑的克服与后民族性的呈现
第二章第四世代的叙事策略与美学特征
2.1类好莱坞大片战略
2.1.1好莱坞方法
2.1.2类好莱坞战略
2.2优质电影策略
2.3“第四电影”银幕美学与国族想象的构建
2.3.1韩国电影的当代美学地形图
2.3.2多元化和原创性
第三章四大天王和第四世代的其他代表导演
3.1李沧东
3.1.1从小说家到国民导演
3.1.2诗人情怀和哲学深度
3.1.3李沧东作品中的人物
3.2奉俊昊
3.2.1“寄生虫效应”…
3.2.2奉俊昊电影美学
3.3朴赞郁
3.3.1知识分子玩家朴赞郁
3.3.2文本借用策略
3.3.3模糊美学
3.4洪常秀
3.4.1生活轨迹与创作态度
3.4.2导演创作的三个时期
3.4.3作品中的时间呈现
3.4.4作品对空间的探索
3.4.5作品中的“人间”设计
3.5“四大天王”之于韩国电影创作的意义
3.6同一世代其他代表导演
3.6.1林常树
3.6.2姜帝圭
3.6.3许秦豪
3.6.4金知云
3.7金基德
3.7.1野生与献祭
3.7.2出走
3.7.3求道
3.7.4独特性与历史价值
3.8第四世代导演赋予韩国电影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韩国电影体制的独创性与开创者们
4.1体制内“作者”
4.2体制建构之初
4.2.1PD 的出现
4.2.2制片人体制强化
4.3制作人全盛期
4.3.1CS(Cinema Service)
4.3.2明电影(Myung Film)
4.3.3SIDUS
4.4经验与惜败
4.4.1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4.4.2资本较量中的惜败
4.5从忠武路到江南
第五章江南世代&女性导演的鹊起
5.1江南世代的主流创作特色
5.1.1崔东勋
5.1.2金容华
5.1.3柳昇完
5.1.4罗泓轸
5.1.5江南世代的商业化和局限性
5.2银幕上女性形象的变迁和女导演的群起
5.2.1主流/传统的银幕女性形象
5.2.2焕然一新但不被满足的 21 世纪银幕女性形象
5.2.3世纪之交女导演的渐次出现
5.2.4江南时代女性导演的群起
5.3女性导演的历史和意义
5.3.1朴南玉
5.3.2洪恩远
5.3.3崔银姬
5.3.4黄慧美
5.3.5李美礼
5.4江南时代的产业特色
5.4.1CJ
5.4.2SHOWBOX
5.4.3乐天集团(LOTTE)
5.4.4NEW
第六章前史,从第一世代到第三世代
6.1第一世代:技术萌芽与民族现实主义的初探
6.1.1电影在韩国的最初放映与萌芽
6.1.2默片创作的高潮与代表人物
6.1.3第一世代上海派电影人的跨国创作尝试
6.1.4第一世代的主流创作传统
6.2第二世代:类型化、娱乐化开启忠武路产业传奇
6.2.1独立初期韩国电影的缓慢发展和第一世代电影人谢幕
6.2.2第二世代主导的 60 年代忠武路全盛时代
6.2.3第二世代的主要代表导演
6.2.4《电影法》管制下忠武路黄金时代的落幕
6.2.5与香港电影界的合作
6.3第三世代:韩国电影艺术的自省与局限
6.3.170 年代的主流韩国电影倾向
6.3.2第三世代和映像时代
6.3.380 年代韩国电影的主流倾向和代表导演
6.3.4非主流电影阵营的发展与意义
6.3.5韩国电影新浪潮
6.3.6韩国电影学院和艺术电影创作
6.4从五方杂处到柳暗花明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