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九重门》简介: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美国诗人学院奖得主简•赫斯菲尔德第一部诗学散文集

写作者与译者的创作指南、大众读者的诗歌欣赏手册

一本诗人谈诗,处处华彩的佳作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第一部诗学散文集,也是其代表作之一。从诗的创作源泉——心灵开始,讲心流,讲心灵的专注,由此探讨一种如何充分表达自我,同时又开放包容、让自我融入万物、融入世界乃至入“一”的诗艺。随后,阐释了独创性、翻译、语言策略、口头记忆、写作与生命阈限等八个不同侧面,共同构成通往诗歌殿堂的九重门,进而进入诗歌的心灵世界。

“诗是对存在的澄清与放大。”赫斯菲尔德如此开篇。故此,她讲诗,讲的并非只是诗的本质,同样讲的也是心灵的本质、感知的本质、体验的本质。她阐明的不仅是诗艺,也是生活的艺术,如何通过诗歌来唤醒我们,如何敏感、优美、聪慧、热情、通透地生活。能够进入诗心的人,也将能够深入生命,紧紧拥抱,而不是与之疏离。

所有这些不是纯粹理论的演绎,更多是对具体诗人、诗作的细读。在此,古今不隔,中外无间,李白、杜甫、芭蕉、小野小町、米沃什、狄金森、无名的游吟诗人、佚名的歌者,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在他们欢愉悲苦的时刻,在灵魂洞开的刹那,是如一的,迸发一样的光辉。

佛禅思想与中日古典诗学是赫斯菲尔德诗学的重要源泉,更且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方式。她潜心研究禅宗,并最终皈依曹洞宗。她熟读李白、杜甫、王维、和泉式部、芭蕉等中日古典时代的诗人,并一直孜孜不倦地向英文世界翻译引介。这样一位当代美国诗人在这些东方诗人之间信步遨游、自由出入,其亦内亦外的视角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与方式。

“纸上造物·诗歌课”书系第3本

设计师妙用一款日产特种纸朦胧微透构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立体视觉;

内文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出发,精心排版。

纸张材料的运用与设计效果获得作者本人的赞许,认为与自己的创作内容相得益彰。尤其设计制作体现的“多地多文化的混合气质”,暗合作者自许的“本非一地一时的诗人,而是一个横越不同疆域不同时代、参与各种交谈并从中有所汲取的诗人”。

媒体声音/赞誉

简·赫斯菲尔德敢于书写艺术的奥秘,她以一种对我来说可谓是恰如其分的方式接近它们:平实、虔诚、聪慧。她尊重主题,对往昔的大师和自己的直觉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这些散文既含有日志的丰富,亦蕴有精彩讲座的那种光华,最终出落为一部稀有的佳作。

——美国桂冠诗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

罗伯特·平斯基

这些文章涉猎宽泛、无所畏惧。它们的根基——不单纯是诗的——而是思想、机智、专注、艺术。如果你需要,这里便可以予你身处边缘的力量、处于中心的平静从容。

——美国诗人学院院士、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加里·斯奈德

以外科医生的精准和厨师的感性,逐篇讲述了写诗的艺术、技法以及行动……这些文章既雄心勃勃(在“写作与生命的阈限”一章自由挥洒,从十四世纪的日本诗人小野小町到米沃什又到狄金森到惠特曼),又自信、清晰。

——《村声》(Village Voice)

赫斯菲尔德扎根于东西方的经典之中,就我们与诗歌、我们与世界,以及诗歌与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本深彻而适逢其时的著作。

——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些书写——诗以及散文——中的安静克制很是引人。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在本书这些光辉夺目的评论文章中,赫斯菲尔德向我们证明了如同所有优秀的诗人一样,她也是天才的读者。令人欣慰的是,这本富有启迪的书正如赫斯菲尔德所希望的那样,它强化了我们对诗歌的反应,由此也强化了我们对人生的反应。

——《书单》(Booklist)

《诗的九重门》摘录:

对真相的热爱并非只有一面。它包括决心仔细和长时间地观察,不满足于间接所得和假设。它包括情感和身体,承认写作者的整个生命是感知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心灵。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某种超越个人的渴望才能让写作者摆脱独创性的一个主要障碍一对自我表露的恐惧。 佛教的心理体系被称为“阿毗达摩”,它包括五怖畏一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每种恐惧都多少会削弱独创性思想的光芒,然而公共演讲是写作者们特 有的恐惧。每一句演讲词一无论是自传体的,还是看似虚构的一都将作者暴露在对社会排斥的恐惧之中,阿毗昙摩将这种恐惧与畏死的恐惧并列。

《诗的九重门》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诗与专注之心
第二章 关于独创性
第三章 浩大而充满喧嚣的世界:翻译之思
第四章 无量言叶
第五章 诗与间接的心灵
第六章 两个秘密:诗歌朝内与朝外的观看
第七章 面对狮子:二十世纪诗歌中的光与影
第八章 作为记忆载体的诗歌
第九章 写作与生命的阈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