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兰论音乐》简介:

#二十世纪重要古典音乐家 “美国作曲家之首”

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普利策音乐奖得主

艾伦•科普兰 逾三十年音乐思考结集#

本书是科普兰三十多年来对音乐、音乐家的一系列深入思考之结晶,是他以作曲家视角写成的音乐评论文集。其中回望了过去时代的音乐风貌,也触及当代音乐的若干面向;探讨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也带着极大热情勾画历史上重要作曲家,亦有对“音乐”本质的探寻和疑问。艾伦•科普兰被奉为“美国作曲家之首”。他同时也是位热情的音乐教育家、评论家,一生写作诸多关于音乐的评论、著作,称自己的文字作品为 “当代音乐的推销员”。科普兰盼望它可以给音乐爱好者,以及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多历史视角,借这本小书,带领读者从其丰富的音乐过往与反思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科普兰论音乐》摘录:

音乐要求听者具备高度警觉的智识水平,但聆听音乐与智力训练完全是两码事。与音乐相关的精神活动本质上是一场游戏,它确实令一小部分专家或者专业人士着迷不已;然而,如果音乐的节奏型、旋律线设计、和声的张力以及富有音乐表情的音色无法深入、穿透人们最深沉的潜意识,那么一切将不具备真实的意义。事实上,音乐思考促成了大脑与心灵的瞬时结合,正是这种结合直接导向某种情感性的、有特定目的的结果,这也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代表性特点。

《科普兰论音乐》目录:

致谢
前言
作者按
第一部分
一 音乐三讲
“乐”趣
美国创造力
音乐,人文精神的演绎
二 五人谈
指挥家:谢尔盖•库塞维茨基
师者:娜迪亚•布朗热
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乐评人:保罗•罗森菲尔德
钢琴家:威廉•卡佩尔
三 音乐四杰
一想到莫扎特,就……
当代柏辽兹
先驱李斯特
福雷诞辰百年纪念(1945)
四 一位作曲家的日记
第二部分 一代音乐图景:回首二零、三零年代
一 年轻一代的美国作曲家(1926-1959)
美国作曲界新生代之远大前程(1926)
美国作曲界新生代的十年蜕变(1936)
美国作曲界新“学派”(1949)
附谈:五零年代的作曲家(1959)
二 回顾欧洲音乐节及作品首演
苏黎世(1926)
巴登巴登(1927)
巴黎(1928,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
伦敦(1931)
柏林(1932)
三 南美作曲家(1941)
第三部分 省思篇

一 乐评
达律斯•米约(1947)
本杰明•布里顿(1947)
斯蒂芬•沃尔普(1948)
里昂•柯希纳(1950)
威廉•舒曼(1951)
二 书评
维吉尔•汤姆森的音乐国度(1939)
勋伯格及其学派(1949)
巴托克的音乐与人生(1953)
第四部分 集腋篇
一 “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吗?”:一场论战
二 诠释者与新音乐
三 交响乐团的困境
四 专业探讨:关于节奏的记谱法
· · · · · ·